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文学阅读的目的 关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这样的认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基面,觇文辄见其心."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总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酝酿,然后用言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艺术的创作总是源于艺术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是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艺术表述.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被追溯为“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然而他的创作其实溢出了“寻根文学”的框架,1980年代前期他的创作伤痕和文化反思俱在;而198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沿着“寻根文学”深入掘进,有着更为深广与持久的内涵,随着时间流逝,将呈现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成仿吾在《新文学之使命》一文中谈到了文学对于“文学本身的使命”,他所理解的“文学本身的使命”是要以情感为本体,以“表现”为手法,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既“全”而“美”的文学作品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语义及逻辑上分祈了“历史文学”这一概念,认为:“历史文学”在语义指向上模糊不清,逻辑上自相矛盾,不足以自成一种文体。因此,现在社会上通行的对“历史文学”及其作品的认识和定位实际上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历史文学的意义应该是:历史中的文学,而不是以历史为创作对象或创作主题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自从“一代文学论”及其证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不少学者认同之后,前贤时哲论述元明清通俗文学者日渐增多。但是,对元代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重杂剧、轻南戏,重戏剧、轻散曲,重套数而轻小令的偏颇。尤其对元人小令之“俗”专题系统论述者,并不多见。本文管中窥豹,试图揭开冰山一角,让大家领略一下元人小令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其中有“史”的因素,自是文化传承与变革规律之所在。然而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文化政策,在中国传统文学诸文体中,小说被视为末流,封建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更是无情地虐杀了文人创作的心理动因与可能性。此外,中国传统的恋“史”审美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同为乱世时期的文学,“三国”和“五代”的文学有着殊异特质。三国时期,以魏为主的建安文学,造就一个诗歌高潮;汉大赋虽趋消沉,但抒情小赋再树一帜;散文则趋于自由通脱。五代文学不可望其项背,南唐、后蜀的词作作为五代文学的代表,透露着绮罗宛润和脂粉之气,且不免哀哀之吁,其所能首肯之处,在于对宋词崛起有直接贡献。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很多,但就文学本身来看,创作主体“志”的缺失、人文力量的弱化、品格缺乏自立,文化构型残损是“五代”文学差于“三国”文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学界,"失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与"失语症"相等同的概念,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如果对"失语"进行仔细的文本细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代语境中它至少包含六种涵义,它与时下盛行的中国文论"失语症"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与此同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身份归属问题我们也能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在非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应引入文体学知识和常规关系模式.精读课中的"读"不仅仅是读懂课文,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还应重视阅读欣赏能力和常规关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如果你偶尔捧着一本书,不管这本书是正的还是反的,不管你把它当书还是当面包,父母都会觉得你是位文曲星下凡的人.只是你自己还不知道,这是一生中父母给予你在学习上最高的鼓励.  相似文献   

14.
阅读学习的关键是“悟”。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其发展的前面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积累-交流-整合中构建学习网络,其方法可概括为:三时段积累,五板块拓展,两结合提高。  相似文献   

15.
解读"嘉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嘉绒”是历史上藏族内部的地理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嘉绒”一词的含义及其地理区域范围,学术界均存在多种不同的论点。本文在全面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难在哪里,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什么?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观点,供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部大制作电影的名导演想要拍摄一段美丽的海上日落,让他的观众能在电影末尾看到男女主角在落日前说永别的情景.一个傍晚,他派摄制组外出为他拍日落. 第二天早上,他问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你们拍到日落了吗?”  相似文献   

18.
“感受性阅读”的三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受性阅读是涵盖语言教学中涉及的所有文本的一种根本性的阅读活动,是各种具体阅读的共同基础,在当前语文课改的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在认真探索研究中不断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简论"儿童读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的王财贵和南怀瑾掀起了一场"少年读经运动".大陆的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起而响应,并主持出版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结果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一场关于"儿童读经"的争论.对于"儿童读经",我们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但有必要把握一定的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