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分析类课程是数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经典和近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场所.用整体观点对该类课程的基本数学方法和理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总结,对其学科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阐述他们之间的若干联系,简要介绍了分析类课程中函数变化率、微分、积分理论、不等式等问题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是理论课程中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指导依据.从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方面来说,学生只有对数学概念有了明确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才能在后期的解题和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概念教学,不断结合概念教学现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在夯实学生数学理论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解题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关于数学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强化和改革“教育类”课程,是突出师范院校师范性,与基础教育改革相合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举措.针对师范教育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以及目前数学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设置数学教育类课程的长远与近期设想,并做出了几点说明.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由此提出将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与公共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技能类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三方面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问题是数学学习理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就刻划数学概念理解的重要概念——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和数学概念理解的认知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是高师数学系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与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数学建模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特别是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除了常规的程序设计教学以外,应渗透更多的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数学方面的知识.并从信息技术课程角度对如何在我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初中数学活动课是完善数学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课程.为了在课堂中提升互动效果,使学习氛围更加活跃,一些数学教师开始在该项课程中积极引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文章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际价值及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实际数学活动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育水平需与时俱进,改革已成为必然.高等教育已在改革之列,近年来各高校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文章基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数学类课程的高校教学改革,通过分析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特点和大数据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探讨基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并提出改革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为适应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增加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类与学时,实行模块化、动态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合理地处理好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数学专业类课程的关系、数学教育理论学习与数学教学实践训练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数学传播,指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特别是数学符号系统,彼此交换信息、广泛散布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传播具抽象性、符号性和演示性等特殊性.温故而知新是数学传播研究的必由之路.数学思想传播的前提和方法之一是数学思想史的研究与教育.数学传播是数学教育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对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数学修养的思考和尝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修养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教师们对提高自身数学修养水平的热情很高;另一方面,在涉及到具体数学知识时,教师们又往往把自己的眼光仅局限在个人所讲授或熟悉的具体中学课程中,而对关系“较远”的内容则倾向于采取回避和应付的态度.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修养是解决目前数学教育中种种弊端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加强数学教育中数学类课程:(1)加强对数学内容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论的讲解;(2)加强数学计算和论证的训练;(3)加强与中学数学课程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郭勇  刘衍玲 《中国德育》2006,1(11):16-17,31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开展德育的自觉性,探索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出既有较高数学能力又有理性精神、科学态度和高尚人格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4.
凸显数学文化特征是小学数学教育应担负的重要责任。应主要从还原数学概念的真实生命、绽放数学法则的严谨之美、彰显数学思想方法的深邃、洋溢数学价值的理性精神四个方面凸显数学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use of assessment in mathematics content courses for futur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alysis of self assessment data on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and peer assessment data on oral mathematical presentation showed that pre-service teachers had a balanced understanding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and problem solv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was not in the structure of pre-service teachers’ mathematical knowledge. Understandings of conceptual knowledge, procedural knowledge, and problem solving had no meaningful effects on gain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spects of oral mathematical presenta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and in particular conceptual knowledge.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calls for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sufficient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college-level mathematics content courses and in particular the infusion of assessment into college-level mathematics education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相似文献   

16.
梳理数学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从中国数学史研究、数学文化研究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3方面分析开展中西方数学价值观比较研究,以及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从学术和应用两个层面的需求分析,揭示数学价值观是数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7.
要教好线性代数课程,其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概念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传统的做法往往是通过"定义一引理一证明一定理一证明一推论"这种复杂的、程序化方法来进行训练的.由于在初等代数课程中,学生很少接受严格数学证明的训练,所以这种俗套的做法成效甚微.相反,如果把线性代数的主题和概念用一种完全合理的探究式方法来引入,那么数学证明的概念和架构将牢固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并且这种思维习惯将对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公理化推理方法都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数学分析的特点,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分析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原则,以及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以提高数学分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研读了中国数学中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和术语,分析了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在世界数学尚不发达的时期,中国数学符号系统曾使中国古典数学一度辉煌于世界前列,但进入近代数学时期,中国数学落伍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数学符号的陈旧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