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中,我们可以挖掘很多关于法与伦理关系的思想.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中国古代法的伦理化倾向特别突出,即历代统治者不仅大力鼓励、倡导儒家的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并且大力予以实践,将儒家的道德观纳入到立法、司法活动中,使法律成为贯彻封建地主阶级正统伦理思想的武器及其附庸.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这种情形有所改变,即王安石试图以某种制度法度来改变政治陋习和社会固有伦理观念,以其特有的政治治理观念重新诠释了法与伦理的关系,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2.
以儒家伦理法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在社会生产生活、政治法律制度、正统思想学说的长期积淀中孕育而生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和心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法律心理与法律意识,彰显了"东方特色"的法律精神品格。笔者旨在略论儒家伦理法的特征与价值,以期为中国法治现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改变,人们对遗体捐献的认识和意愿在逐步发生变化。但是传统文化下伦理认知与现代医学教学的现状间仍然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遗体捐献制度不规范,科普教育不足等多种原因阻碍了医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借鉴国外有关法律模式的概况与分析,以《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为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情怀和现代社会主义观念进行探讨,从医学伦理角度对遗体捐献的制度建设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4.
纲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原则 ,它的实质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纲常产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 ,它和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相适应的 ,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与维护传统政治的纲常也得到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并在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教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中国传统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伦理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伦理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而言的,即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法”。但“伦理法”的概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外延与伦理的外延全部重叠,而是就其总体精神而言,中国古代法受着伦理道德的支配,从而成为伦理的附属物。其主要表现为:立法的道德化、司法的道德化、实现法律价值取向的道德化。  相似文献   

6.
碰撞与交融:关汉卿杂剧的家庭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现存杂剧内容丰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或间接涉及了家庭关系及伦理道德,反映了家庭伦理与亲情、法律两方面的关系。家庭伦理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既出于人的自然感情,也出于社会对人的道德约束。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关剧中家庭伦理和亲情、法律产生了碰撞和交融,理性的超越和感性的升华在矛盾中达到了和谐。此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中西文化在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安排方面曾经都表现出以家族为本位的特征,但在其以后的历史中,却发展出不同的理路。在中国,以宗族伦理为传统的法精神和法伦理,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宗法社会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组织形态的“母社会”形态;而西方却在其逐步的发展中抛弃了初始时的宗法理念,发展出更符合西方价值的市民伦理。对中西法律伦理的基本精神做对比研究,揭示中西法律价值的不同本位思想。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宗法制度,进而揭示中西不同的法文化对制度建构的深层影响,对促进中国的法制建设至今还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在我国是一个伦理事实判断。儒家文化的根脉发于“仁者爱人”,逻辑起点归依到“亲亲”的伦理认知的差序格局中。中国是一个德政国家,这是由于儒家在中国传统国家政体里起的决定性作用。中华法系的特性是“伦理法”。法的本质指向构建人及社会的合理性秩序,容隐制度对人权和法的尊严作了高度的、深层的维护,对传统人伦秩序作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探讨与建制,这种法治与文化的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理论与制度的自信自觉。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制度与道德这二者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制度与道德的合法性基础不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预设,而是世俗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合理化,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了二者的伦理本质。制度和道德从传统社会的泛伦理化状态中分化出来,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边界和作用机制,但同时又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厘清制度与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是当代中国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离婚救济制度是法律从公平正义的立场出发,为离婚过程中夫妻受损害或者处于弱势的一方提供的权利救济方式或者法律救助手段。我国的离婚救济制度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在救济措施方面闪烁着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的优秀思想的光辉,为我国家庭婚姻关系顺利解除以及保障社会关系的和谐提供必要支持。同时,我们不可忽视其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不足之处,包括制度设计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现实,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婚姻救济制度已经不能够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因此,探讨离婚救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实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即: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普世伦理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现代观念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文化自觉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传统的现代性转换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现实功用教育的关系.尤其应认识到,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某些伦理价值只是普世伦理的来源之一,而不是全部,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教育来代替普世伦理教育;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当下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在陶育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关系是互补和相通的.当然,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应该服务并服从于培育现代化新人的大目标,应该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邓琦 《华章》2007,(12):49-4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新的社会伦理观念尚未建构形成,传统文化又失去社会整合能力的经济加快建设进程中,中国社会明显出现了道德滑坡、失信违法、腐败循环、极端的个人主义等精神腐质与社会流弊.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规则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客观诉求.  相似文献   

13.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伦理价值观与社会现代化的矛盾和冲突,传统伦理价值观对中国现代化过程所发挥的影响和功能作用,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对传统伦理价值观冲击很大;另一方面,传统伦理价值观作为一种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文化传统,又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选择和进程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深入地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轨迹,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趋向。 一、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伦理道德基础的国家,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并且是最成功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漫长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具体的、世代相传的论理道德规范体系,在  相似文献   

15.
从“领导伦理”概念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领导伦理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许多人在谈论领导伦理时,往往只讲领导者个人道德.似乎两者之间可以划等号。其实,领导伦理除了领导道德之外.还有制度、文化层面的涵义。德治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伦理型政治文化。可见,伦理文化传统是我们拓展领导伦理研究思路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伦理法”是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与儒家的道德观紧密相连的,独成一体的世界早期法律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文章主要从整体和根本精神上探析中国传统法文化,认为:中国伦理法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个体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理论基础是儒家宗法伦理体系,政治基础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历史背景。在现代场景下,对法律科技伦理进行反思和抽象成为必要。这需要借助科技法律发展的伦理史观的考察,重新审视法律伦理观的历史变迁,并对其进行现代性思考,以凝练符合现代时代特征的科技法律伦理观念。机器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科技法律伦理可以分为先机器时代、工业革命阶段以及强人工智能时代三个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科技法律伦理所坚守的价值和社会现实发生了质性的改变,需要基于现代性认知重新构建科技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价值共识。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需要对现代科技法律伦理观的表征和属性进行新的思考,以实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物理与人的界限、公民、社会、法律的关系以及法律伦理制度体系的革新和再造。  相似文献   

18.
“亲亲相隐暠在我国是一个伦理事实判断。儒家文化的根脉发于“仁者爱人暠,价值逻辑起点皈依到“亲亲暠的伦理认知的差序格局中。孔子所谓的“亲亲相隐,直在其中暠即是在传统的伦理关系内塑造持守亲情彼此“正、直暠的“人格线暠,“直暠是一条“人伦线暠的测量式线性表达,诉求心灵的合理和谐位序。中国是一个德政国家,这是由于儒家在中国传统国家政体里起的决定性作用。中华法系的特性是“伦理法暠。法的本质指向是构建人及社会的合理性秩序,容隐制度对人权和法的尊严作了高度的、深层的维护,对传统人伦秩序作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探讨与建制,这种法治与文化的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理论与制度的自信自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从构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角度审视历史的经验与当今法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分析中国近代转型后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脱节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构建必须从扩大开放、吸收中外法律文化优秀成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法学研究和法制教育等方面创造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20.
《儒商与现代社会》一书运用文化-经济研究的视角,就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了评述。作者试图避开儒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而仅仅运用韦伯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儒家伦理在面对市场中存在的义利矛盾时所起的作用,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笔者认为作者困境的源头乃是由于现代社会存在多种力量.如经济、制度、文化之间的分庭抗礼,因而单单从一个因素出发寻找诊疗现代社会的可能的尝试是苍白无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