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相似文献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3.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  相似文献   

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语言表达特别是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语文教学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量阅读与实践活动。晨诵读,午摘抄,晚日记长跑,周六、周日手抄报,见缝插针搞阅读,大小活动真热闹。  相似文献   

5.
宋代朱熹用《观书有感》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白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我们把一本好书比作“半亩方塘”那“天光云影”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从何处涌来?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就是人们的生活,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半亩方塘一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很明确地指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文“活水”的引入来自多种渠道,只要我们兼收并蓄,广采博览,就会形成“不尽活水滚滚来”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7.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师可说是无人不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家皆能领悟一二。其实,教师教学的“半亩方塘”是否也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能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呢?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人朱熹在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巧妙地用“活水源头”解答了“方塘清澈”的缘由。正如一首歌有序曲、话剧有序幕、小说有序言一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有导人。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定不能忽视开课前几分钟的导人教学。  相似文献   

9.
陈霭生 《新读写》2011,(9):47-49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0.
观书有感     
《辅导员》2010,(1):1-1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1.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首诗叫《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作者读书的感悟,却也道出了作文的真谛,作文的“活水”来自哪里呢?来自生活,又如何把“活水”引出来呢?一、要重视“读”与“写”的积累写作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果,写作作为一种生活、知识、思想融于一体,感知、思维、表达共同作用的复杂综合技能,更离不开大量的训练,量变才能质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无法使学生写作水平提高。1.“…  相似文献   

12.
名的《语学习》杂志封面,长期印着“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生活是学习语的源头活水,是学习语的大课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见解之精辟,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3.
姜卉 《吉林教育》2004,(6):38-3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形象地写出了做学问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只有源头活水,才能涌流清澈。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比较单一的授课方式,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流进学生的心田,我以激活课堂,开发想象力,丰富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为目标,以求新求活为  相似文献   

14.
宋人朱熹有一首著名的绝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5.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者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原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推行至今已有多年,众多语文教师们都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以期与各位同行探讨。一、更新观念,重视阅读教学的地位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7.
孙瑞霞 《现代教育》2011,(Z1):83-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教材只是"半亩方塘",浩淼的阅读世界可算是"天光云影"。既有荷红叶翠,又有白云蓝天,学生怎会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呢?要使语文教学臻于此境,必得开启阅读世界的门户,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那读书的感觉,学习的快乐,真叫人羡慕,更值得今日的莘莘学子去传承与张扬,特别在“新课标”背景下,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境界。教师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一定量的知识为载体来达成的,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向学生展现知识,教会学生思考,引领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感、养成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20.
南河轶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