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福多的“心理模块性”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深入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来源,以了解福多“心理模块性”思想的形成过程。考察表明,福多正是在复活了加尔的模块理论的基础上,并沿着乔姆斯基所开创的道路,才进一步提出了“心理模块性”思想。  相似文献   

2.
福多关于"中心系统的非模块性"的论证--因为它们是领域非特殊性和信息非封闭的--是错误的.高级认知系统(思维、推理等)的加工并不需要整合所有或每一领域的信息,因而它可以是领域特殊性的;又由于它彼此不依赖其他领域的信息而独立加工,因而体现出信息封闭的特征;它也具有对应的神经机制.大量实验证据支持高级认知系统是模块性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J.福多所谓“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即把认知系统划分为“输入系统”与“中心系统”)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他的这一分类法既在方法学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也得不到现有实验证据的任何支持;它在理论上肢解了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导致一种心理的局部模块性),对认知心理学研究造成了严重误导。  相似文献   

4.
库恩的科学范式论不仅奠定了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基础,而且开辟了科学历史说明的认知途径。通过比较库恩"范式"与福多"心理模块"两个重要概念的异同,可以清楚地看到库恩范式在相当大程度上所具有的心理模块特性。这表明,作为社会文化范畴的科学范式与作为认知心理学范畴的心理模块具有跨层次的关联性和同构性。在此基础上,揭示库恩范式的心理模块性有助于消除库恩范式论中认知说明的不彻底性,使范式论的认知基础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5.
心理模块概念的新内涵——评熊哲宏的模块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哲宏教授在对福多和进化心理学的批评中提出了自己的模块概念。文章着重分析了他提出的模块的标准、分类、中心系统的模块性和模块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等思想。熊哲宏倡导的是一种彻底的、整体的心理模块论。  相似文献   

6.
所谓儿童认知模块性,是指把儿童认知发展理解为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模块)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思路是对世界范围内儿童“领域特殊性发展”研究浪潮的一种响应。本文集中探讨了关于儿童认知模块性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在确立认知发展模块性的基本涵义基础上,着重论证了在什么意义上认知发展是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的,从而表明儿童认知发展的模块性。  相似文献   

7.
"模块心理学"的挑战:反"文化心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的“文化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Mind)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产物。本文试图依据“模块心理观”——它假设人的心理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即模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这一心理学主导观念提出挑战。论文表明,文化的变异性、种族的差异性其实是最不重要的;正是心理的模块性(如语言模块、生物模块、心理理解模块等)使得表面上看起来的文化差异下面存在着普遍性人性。  相似文献   

8.
福多的心灵哲学是一种关于心灵本质及其结构、带有“机械论”色彩的哲学,更是一种崭新的人学。他根据物理主义、自然主义重新诠释“民间心理学”,提出了“心灵就是大脑内的计算机”的新论断。文章在考察福多对这一论断的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应谨慎而科学地对待福多的思想,在批判借鉴有关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们过去赞成或否定的有关观点作出冷静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语言习得机制与模块性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两个问题,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就这两个观点意见不一.本文将对二者的认知心理做一个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记忆用母语与第二语言所呈现的不同语言材料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时。文章从“心理模块性”的理论分析了其原因,说明不同年龄阶段习得的第二语言,在语言加工时,其大脑皮层所处的位置不同。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越小,在大脑皮层所处的区域与母语加工的脑皮层区域越重叠。对第二语言掌握得越熟练,激活的脑皮层区域越接近。  相似文献   

11.
从“心”、“物”的哲学观出发,对西方以主体(“心”)独立于客体(“物”)之外的二元论思维下的和中国以“心”“物”合一的一元论思维下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形态及样式作了对比,充分肯定了中国艺术思维中的“心”与“物”的互动和统一优于西方的艺术思维。  相似文献   

12.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当今发展心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是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新趋势。该文介绍儿童心理理论的实验范式及其存在的争议;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概括阐述自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以来的几个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心理理论的发展动向和新趋势,以期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具有宗经色彩,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经典为文体或创作渊源,都崇尚雅正文风,都重视“比兴”,而且更赞赏“兴”。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心雕龙》侧重在宗经之义,《诗品》倾向于宗经之法,在对“比兴”的诠释上和对待四言诗体的态度上,《文心雕龙》比《诗品》要褊狭、保守得多,因而二者的宗经程度也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根基,又是逍遥思想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从意境论的内涵和进入意境的独特方式——"游心"等方面阐释了"游心于意境"的审美范式及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游心与意境,借助境中的物象表达对"道"、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主体任性逍遥的精神自由。意境理论既成就了唐人的创作,更荫庇了一代代不必费心避开尘世,又可以保持一定审美自由的文人学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民族在遵从儒家伦理的现世状态下,释放心智,实现精神自由的"家"。  相似文献   

15.
“心”是嵇康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理解为“越名任心”,任“心”而为即可有精神之自由。嵇康之“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超越,自然,自由。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三个概念中:清、远、逸。嵇康关于“心”的思想对于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对《文心雕龙》中“物”字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对刘勰的文论观点的价值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仔细辨析有关篇章中“物”的术语,它们或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指作家构思想象中的物象,或指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但有着存在与反映、自然形态与观念形态的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