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舞台,然而课堂教学的博大精深、千变万化,又总是让我们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之中。叶澜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创造出神奇的高考成绩的衡水中学李金池校长说:“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不是好的课堂教学”。创造“激情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寻根问底的热情,在挑战自我、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受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陈云 《新课程研究》2009,(5):145-145
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的生命舞台,然而课堂教学的博大精深、千变万化,又总是让我们陷人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之中。叶澜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创造出神奇高考成绩的河北衡水中学李金池校长说:“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不是好的课堂教学。”创造“激情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寻根问底的热情,在挑战自我、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受智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激情燃烧”起来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的生命舞台,然而课堂教学的博大精深、千变万化,又总是让我们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之中.叶谰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创造出神奇的高考成绩的衡水中学李金池校长说:"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不是好的课堂教学."创造"魅力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寻根问底的热情,在挑战自我、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受智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魅力四射起来呢?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丽君 《小学生》2011,(5):16-17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节好课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学生的激情,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没有了激情课堂的创设,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她致力于重建一种课堂教学新理念,让课堂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让课堂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生命价值。在她的倡导下,近几年来,教育理论和实践界一直都在关心课堂的教学改革.想方设法使“生命活力”从纯粹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变得五彩纷呈。随之而来的公开课,便成了教学中的“亮点”,但执教者往往在无形中给课堂套上枷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大多不是追求研讨课的真实自然,而是把预案设计的圆满完成当作最佳境界。这样,“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没有了创造的激情,没有了智慧的挑战,没有了生命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不允许公开课的“作秀”,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生成,营造生成“空间”、捕捉生成“问题”,把它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7.
“让生命感受自由!”这是一种饮料的广告语,电视画面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喝着饮料,激情飞扬地又唱又跳,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每次看到这个广告,我就会联想到语文课堂,新教学理念欢呼“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学习我们中国语言.领悟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场所,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升华人格,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如何实现新课程生命发展的境界,让数学课堂教学返朴归真?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在创设课堂情景求真、激发思维发展求实、促进资源生成求活等三方面下功夫.才能归依课堂教学的生命本性.显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教学改革没有使教条僵化的课堂获得实质性活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舌力”等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抓富有生命气息的“活”均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课堂灵动起来。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才会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数学课堂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叶澜)。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观念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诸如:教室是实验室、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等等。  相似文献   

11.
谢红桃 《考试周刊》2011,(86):223-223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专家对“生命意识”的论述启示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针对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突出一个“活”字。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并使二者和谐共存、相互转化,使课堂充满活力与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识,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经历。同时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应该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角色应从“主宰者”转变为“引路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有过多的预设.除此之外,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课堂还应该是灵动的、充满生命的;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在师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舍英咀华的过程中让学生品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这样才可以创造出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课堂美.  相似文献   

14.
走进青春涌动的语文课堂,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应该追求一点激情和诗意的。这是一方放飞创造诗情的绿茵。生命的跳动,灵性的宣泄,个性的张扬,传统的反叛,都荡漾在这如火如荼的青春绿波中。以人为本,释放创造的激情,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心跳,是语文“点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无“我”境界。让我们从《雨霖铃》和《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课堂教学起程,一起走进“点拨——创新”模式的五彩课堂,感受语文的柔媚之光吧!  相似文献   

15.
张渊 《大学时代》2006,(9):170-171
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贯穿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意识和生命活力得到全面拓展;真正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班集体充满成长气息;让课堂充满智慧挑战;让学生充满生机勃勃,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相似文献   

16.
范天琪 《甘肃教育》2008,(13):22-22
课堂不仅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大家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更是师生合作双赢的精神家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笔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努力注重渗透“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让生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周一贯 《江西教育》2003,(13):20-2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激扬师生的生命活力。要让课堂因生命活力的充盈而精彩纷呈,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更好地“自我表现”,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大胆地“亮相”:不仅给他们创造机会,而且改善课堂的运作机制,深层地调动学生“自我表现”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施展手脚的天地。一、自主选择在传统的课堂里,学生的“表现”都要由教师指令分配,学生只是被动服从,应命而作,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选择,不仅仅是因为选择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一、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改革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教学改革没有使教条僵化的课堂获取实质性活力。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课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初见端倪。课程标准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  相似文献   

20.
面对汹涌澎湃的知识经济浪潮,教育开始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即由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开放型教育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课堂”这个相对稳固的特定环境也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一旦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生命,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管理方法,必然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生命型的课堂教学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是单纯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其课堂效率将伴随生命意识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应该研究生命型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并依此为原则,组织教学,使其真正“活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