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在他的一生中,改造国民性是他的主要奋斗目标,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上的消极因素,一句话,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昧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这些作品像惊雷闪电一般,划破了黑暗中国的长空,对唤起民众去认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起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药》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优秀范本。《药》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画面,简单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暴露群众的愚昧麻木,并以夏瑜的巨大悲剧激发…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在塑造阿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谈到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时,曾回忆其在日本医科学校的一次经历:课间放的画片中,一个中国人被绑在中间,即将砍头示众,而旁边则围着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欣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于是,他放下了解剖人们肉体痼疾的解剖刀,拿起了解剖人们精神的痼疾的解剖刀。他的小说对麻木、愚昧的“看客”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并形成了一个“看被看”的基本模式。因此,了解鲁迅小说中的“看”,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簪。他在《呐喊》《彷徨》许多作品中反复揭示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麻木、愚昧、驯顺、守旧、卑怯、势力等。我们今天研读鲁迅作品的意义,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反思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摒弃“国民的劣根性”,承传民族的优秀品德。  相似文献   

8.
封建制度长期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小镇,旧道德、旧观念、旧习俗已牢牢地占据了人们愚昧、麻木、迷信的心灵。“吃人”与“被吃”反复上演。萧红继承了鲁迅的创作精神,对国民性格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学是民族灵魂的书写,善恶美丑、人性人情的复杂多样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出来,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化、普遍性、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鲁迅笔下茶馆、咸亨酒店、坟场、刑场等与哈贝马斯描述的“公共领域”具有本质区别的“伪公共领域”中“看与被看”模式等国民性特征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鲁迅对于国民性批判和国民启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五四”思潮对封建传统的反叛唤醒了沉睡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高昂的理想主义和乐观情绪鼓舞着人们的斗争精神,但狂飙过后,无边的黑暗窒息着苏醒的灵魂,广大群众仍处在愚昧麻木之中,人生的出路在哪里?“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159,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评判,并没有停留在愤恨和不平上,  相似文献   

11.
鲁镇作为鲁迅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早已超越了静止的建筑或故事的叙事空间背景而成为了一个有"意味"的空间,事实上,鲁迅笔下的"鲁镇"世界,集中展示了当时广大乡村(市镇)在变革前夕的愚昧麻木、陈腐闭塞、封建落后的普遍面貌.本文从空间文化的角度对鲁镇的公共空间、私性空间进行分析,明确了这两种空间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同时...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谈到他弃医从的原因时。曾回忆其在日本医科学校的一次经历:课问放的画片中,一个中国人被绑在中间,即将砍头示众,而旁边则围着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欣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于是。他放下了解剖人们肉体痼疾的解剖刀,拿起了解剖人们精神的痼疾的解剖刀。他的小说对麻木、愚昧的“看客”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并形成了一个“看,被看”的基本模式。因此,了懈鲁迅小说中的“看”,可以说是找到了一把解读其作品的好的钥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五四先驱者鲁迅先生从“立国”先“立人”的思想启蒙出发 ,在《呐喊》、《彷徨》时期 ,通过狂人、魏连殳、涓生、子君等现代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描写 ,展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表现了启蒙者的孤寂和隔膜、被启蒙者的愚昧和麻木。并以冷静的自审和自剖 ,从文化启蒙到政治革命的转折过程中探索了现代知识分子由此引发的矛盾、痛苦、迷惘和追求的心路历程 ,反映了我们民族在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关于农民题材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精神世界极具深刻性: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村人们,都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变得麻木愚昧以至于呆滞;同时,还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7.
去年网上流传一则笑话: 鲁迅:“晚安!” 语文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在这黑暗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句末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喜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鲁迅为数不多的描写妇女题材的小说之一。它通过下层妇女祥林嫂悲苦辛酸的一生,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同时也表现出鲁镇——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中生活的人们的愚昧和麻木。要表达这样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主题,要将一个人一生的生命流程融进一个短篇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鲁迅先生选取了反复这一方式,对于作品思想意义的凸显和情感的深化,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药》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常选篇目,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节,再分析人物,最后归纳主题,这也是一般小说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通常理解为"明线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①。笔者曾多次执教本文,感觉理解单一,教法呆板,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解,学习兴趣不大,所获甚少。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