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两栖动物”这一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如何消除这一模糊认识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把握概念内涵,揭示本质特征。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在水中生活,用绍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生活,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村征,列举实例加以比较说明。例如青蛙和好徐、蛙蛙鱼等,它们是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它们…  相似文献   

2.
唐思贤 《生物学教学》1999,24(9):48-48,F003
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在整个生命进化的历程中,动物界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过程,两栖纲正是一类最早从水中登上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在两栖类的生命周期内,它的卵没有保护装置(无羊膜卵),幼体呈鱼形,无四肢,在水中用鳃呼吸,幼体经过变态,它们的某些幼体器官出现萎缩,而变态成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体。两栖类的成体具有五处(指)到附肢,以肺呼吸为主(它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功能,为水生生物的特征)。这些结构为两栖动物到陆地活动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但它们还不能真正离开水,原因是表皮角质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8月7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的封面文章指出,水上蚤之类的昆虫在水上行走是依靠水上漩涡。揭开这一秘密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布什(John Bush)教授及其同事。鱼和两栖动物能在水中生活,是由于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两栖动物具有相对的闭气时间,只能在水中短期生活;而鱼由于有鳃和鱼  相似文献   

4.
鱼生活在水里,是用鳃呼吸的。在鱼头的两边,一边有一个鳃腔,每个腮腔里有四片鳃。当鱼在水里游时,水从鱼的嘴里流进鳃腔。鳃从水中把生存需要的氧气吸了进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四年制初中生物第二册中对两栖纲及鸟纲的呼吸问题分别是这样论述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够分泌粘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完全用肺呼吸,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我认为“辅助’!一词用在鸟纲的呼吸方面不妥,容易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6.
1.陆地上爬行的螃蟹为什么要吐沫?螃蟹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和鱼一样是用鳃进行呼吸的,与鱼不同的是它的鳃长在脑部的两侧,由头胸甲覆盖着。螃蟹在水中呼吸时,水从鳌足和步足的基部进入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在鳃内完成气体交换后,水又从口的两边吐出。螃蟹到陆地上觅食或爬行时,它的鳃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以保证它短时间内呼吸的需要。但是由于螃蟹的鳃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大,吸入的空气过多,鳃里面的水分就会和空气一起被吐出来,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许许多多的小气泡在口前堆积就成了白色的泡沫。这些泡沫不断地破裂时,还会发出“扑扑”的声…  相似文献   

7.
脖子的荣誉     
脖子的诞生,和动物的登陆过程基本是同步的,直到两栖动物才开始具有了脖子的雏形。动物登陆后,肺代替了鳃。肺和鳃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鳃可以直接暴露在水中,肺却要藏在身体深处。既然肺藏于胸腔中,而呼吸道的末端在头部,那么两者之间那漫长的呼吸道则被一些皮肤和肌肉包裹起来,由骨头支持。  相似文献   

8.
巧改水槽     
《金鱼》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做在鱼嘴前滴红水的实验,让学生发现红水被金鱼吞进去又从鳃里排出来的现象,以此来验证“金鱼在水中嘴和腮一张一合的,不是在喝水而是在用鳃呼吸”这一猜想。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不知道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过,如果把很多泥鳅放在一只水桶里,它们就会在水桶里上下不停地翻动,同时还会吐出很多的泡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泥鳅的身体又扁又长,平常,它和其他鱼类一样,都是用鳃来呼吸的。但是,当水中缺氧时,泥鳅单单靠鳃呼吸,就满足不了生存的需要。每当此时,泥  相似文献   

10.
鱼类一般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离开水以后,因为不能像人类这样从空气中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很快  相似文献   

11.
青蛙青蛙是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青蛙体型较苗条,善于游泳。颈部不明显,无肋骨。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  相似文献   

12.
快问快答     
Q螃蟹为什么要吐泡泡?--四川成都·陈林宇 A螃蟹吐泡泡, 它独特呼吸方式造成的。螃蟹用鳃呼吸,靠吸收水中的氧气呼吸,它的腮像海绵一样,  相似文献   

13.
人类是由猿变来的,这一点早已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他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底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四年制初中生物第二册中对两栖纲及鸟纲的呼吸问题分别是这样论述的 :“幼体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 ,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 ,一般用肺呼吸 ;皮肤裸露 ,能够分泌粘液 ,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完全用肺呼吸 ,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我认为“辅助”一词用在鸟纲的呼吸方面不妥 ,容易产生异议。由教材中我们分析到 :鸟类独特的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其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 ,气囊位于鸟的内脏器官之间 ,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中。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 ,其功能是贮存气体 ,使吸入的空气两次经过肺 ,保证肺充分…  相似文献   

15.
初中动物学教材中讲了脊椎动物五纲的特征。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将它编成歌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记忆效果。现将歌谣介绍如下: Ⅰ、鱼纲用鳍游泳鳃呼吸, 心房心室各为一, 体表盖鳞栖水中, 具此特征皆为鱼。Ⅱ、两栖纲皮肤裸露具粘液, 幼体水生鳃呼吸, 成体陆栖肺呼吸, 具此特征属两栖。  相似文献   

16.
捕虫高手     
青蛙、蟾蛛、大鳗都是两栖动物,它们的 共同特征是:幼体水生有鳃.经变态发 育成体。可水陆两栖;皮肤裸露,能分泌 钻液,有辅助呼吸的功能;心脏有二心 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捕虫高手@陈红喜~~  相似文献   

17.
青蛙以小动物为食,其中害虫约占80%。据统计,每只青蛙每天约吃60多只害虫,从春到秋的七、八个月中,能消灭害虫一万多只。每亩放养400~800只青蛙的早稻田,不再放农药,比喷洒两次“甲基1605”的对照田,枯心率大大降低,而粮食可增产9.2%。可见,青蛙对于人类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我们能不能称青蛙为“益虫”呢?按照动物学的分类方法,“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胸部有足三对,一般有翅两对”的蚊、蝇、蝗虫、家蚕等动物,属节肢运动门的昆虫纲(纲下还分目、科、属、种);而“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并兼用皮肤呼吸”的动物划在脊索动物门的两栖纲内,从青蛙的特征来看,它不是“昆虫”,而是“两栖动物”。所以,我认为青蛙以不称“益虫”,而称“有益的两栖动物”或“有益动物”为妥。  相似文献   

18.
两栖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特点□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职工中专张丽娟两栖动物基本上解决了在陆地运动、呼吸空气、适宜陆生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问题,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的躯体结构。但受精和幼体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经过变态而上陆生活。它们的循环系统比鱼复杂,但比鸟...  相似文献   

19.
脑力对对碰     
《科学启蒙》2013,(2):34-35
第一个环节:答疑解惑湖南省望城县第二中学杨佳同学问:鱼有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鱼有鳔,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可是,有人说生活在水中的鱼也会溺死,这是真的吗?大博士回答虽然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却是事实。鱼鳔是鱼游泳时的"救生圈",它可以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这样,鱼在游动时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鱼有鳃,可以在水中呼吸,也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可是,有人说鱼也会溺死。请问大博士,这是真的吗?——浙江省台州市实验中学欧阳青大博士:虽然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鱼能在水里自由沉浮,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救生圈”——鱼鳔。对于鱼来说,鱼鳔很重要。鱼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