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电影兴起是中国共产党改造现实与弘扬革命的一次重大文化实践,它实现了本土电影形态从泛道德化的“复古”到直面社会历史语境的“介入”。以成立“党的电影小组”为发端的一系列组织领导和“有片必评、互鸣互纠”的思想指导,使中国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和建构,完全有别于以往电影创作与研究中那种个人式的单纯、自为的文化思想活动,并最终发挥了电影在中国共产党整体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功能。这不仅使得左翼电影本身的创作和批评在当时影响甚巨,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后续的表现形式与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6,(6):88-91
《新女性》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兴起之际产生的一部优秀电影,具有丰富的语义能指和阐释空间。重观电影,文本在以左翼视角控制影像叙述时,也将都市场景、女性主体和通俗叙事等商业话语植入故事中,呈现出左翼意识形态与商业话语的融合与碰撞。它挖掘现实生活精神并进而有效传递对时代"见识"的努力,为当下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女性电影与时代同步前行,在这个进程中女性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从模式化向立体化转变,作品题材从固定化向多元化转变,主题思想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可以说探索中发展、变革中繁荣。本研究认为,女性电影必须紧紧把握新时代脉搏,通过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创造有灵魂、有思想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左翼作家群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既有深受封建礼教的残害,还受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恶势力的压迫的悲剧女性,也有不为感情所累,勇敢执着追求自己理想,投身革命热潮,实现人格独立的知识女性;既有表现革命的新女性,也有光彩照入的女兵形象.他们通过对蕴涵着时代色彩的女性话语的书写,表达了这一群体对于中国妇女问题的殷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电影积极参与了现代新女性形象的构建,从《三个摩登女性》《新女性》《丽人行》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影看来,中国现代电影从外在形象、婚恋家庭、社会工作及思想意识、成长土壤等角度入手构建了现代新女性形象。这些新女性形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1930年代左翼电影通过塑造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对知识分子进行革命询唤。知识分子是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为革命询唤提供了社会合法性。知识分子是革命带头人,为革命询唤提供了革命路径。工农被赋予革命主体地位后,为知识分子革命询唤提供了更进步的革命偶像。左翼电影对知识分子的革命询唤,既规训了知识分子的政治身份,同时有效传播了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8.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妇女解放之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妇女解放之路上走得最远也最伟大的战士.在她的重要作品中塑造了莎菲、陆萍、贞贞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性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妇女解放之路,为中国妇女从女性到人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试论阳翰笙在“左翼十年”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一历史阶段的革命文艺运动,史称“左翼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在各革命文艺社团纷纷成立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及其使命的终结。这10年,是阳翰笙从事革命文艺  相似文献   

10.
由于剧作家学识、修养和性别的差异 ,使得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曹禺《雷雨》中的“新女性”形象塑造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从“新女性”人格的游移与疯狂、新女性理想的感性观照与理性思考和白薇的女性意识与曹禺的“阿尼玛”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迎汪复职”运动是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同蒋介石新右派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运动对于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国民党左派以及其他革命势力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打击他的反动气焰和削弱他的权力,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和陈独秀等人过分看重迎汪复职运动的作用,未能在精神上和实际工作中作好应付各种突然事变的准备,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汪精卫身上,幻想以退让求团结,忽视了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新形势下,发动工农群众,创建工农武装,巩固并加强共产党自身力量的重要任务。究其实质是对蒋介石反动本质缺乏清醒认识,对汪精卫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犯了方向性原则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庐隐以一种自怨自艾、自哀自伤的自我叙述方式表现了知识女性的徘徊、感伤的情感世界。她笔下的一批“新女性”虽然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背叛旧式社会,却难以逾越传统的家庭方式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因而无法摆脱传统与现代、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在现代文学史上,庐隐是较早对妇女解放运动进行深刻反思的女作家,正是在这一点上,其创作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激进左翼政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看来,无论是传统左翼政党,还是激进左翼政党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左翼政党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未来左翼政党要在欧洲政治舞台上发挥自身的能量,将有赖于左翼政党对自身缺陷的克服程度和力量整合情况.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与蒲松龄的妻子有很多相似之处:善持家、有主见、能牺牲、生存能力过于男子。这些神异迷人的女生形象直接来源于蒲氏的理想和他对女性的关怀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家庭伦理的限制,强调女人的女儿性而非妻性、母性。蒲氏将所有的美、年轻、自由,甚至自己的幽默、诗情都集中在女子身上,留给男子的只有痴迷。另外,他所喜爱的志怪传奇小说、他对知已的渴望,也促进了之些女性形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左联研究中存在着几个重要问题,主张应当有严格意义上的左联学的学术概念,认为重要学史料的搜集整理,现代学及左翼的史料建设应当得到学术性的认可,在左联研究中要注意学评价与学史评价的区分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左翼作家与新感觉派作家都进行了上海的都市抒写,但由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其笔下的都市也迥然相异。当新感觉派表现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风俗"的时候,左翼作家却表现发生在中国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当新感觉派关注"人"与"都市"的关系时,左翼作家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当新感觉派运用现代主义方法描写都市的变异的时候,左翼作家仍然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新感觉派的主观的心理分析与左翼作家的客观的社会分析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都市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明星影片公司对19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的贡献,是在左翼电影兴盛并成为电影主流之时,在及时借助左翼文艺元素、整合旧市民电影制作传统与审美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强大庸俗力量的新市民电影类型。《脂粉市场》既为同一年新市民电影的代表作《姊妹花》提供了艺术和市场的制作实践,又为中国电影类型的丰富提供了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8.
现代“左翼文学”作为一种与政治密切联系的文学类型,其文学史上的历史评价并没有因为在时间长轴上拉开距离而愈见清晰,而是困于它与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学交错混沌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种种非历史化的定性。“左翼文学”欲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反映到“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整体理念上,正是一条不断“逼进客观”的行走趋势。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与"左翼"的结合是《岛屿边缘》的思想特色,作为一种思想方案,"后现代左翼"的提出,是90年代台湾进步知识分子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重大挫折问题的思想回应方式,也是对台湾多元化的新社会运动的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20.
1932—1937牟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运动无疑是演剧大众化的杰出代表。由熊佛西主持的这一农民戏剧运动不仅强有力地回应了左翼戏剧界“演剧的大众化”的呼号,而且以其标举的“新式演剧法”,深刻地表达了对业已成形的演剧模式及其代表的不平等社会的颠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