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薛峰 《预测》1993,12(3):63-67,71
经济预测是研究客观经济过程未来一定时期发展趋势的科学。它借助于科学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过程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分析,作出估计和推断。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客观经济现象的历史规律的探讨和现状的研究,求得对未来经济活动的了解,以减少不确定性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预测的质量取决于对客观经济现象深入了解的程度和所采用的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同时也不排斥经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未来研究会举行学术交流会。就马克思对未来的预见,马克思研究未来方法论上的程序与层次问题,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未来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未来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未来学的区别问题,对非马克思主义未来学的批判与吸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侯,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候,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未来学,具有双重重要意义。纪念是为了总结过去革命导师们如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了光明的远景;开创是指导未来,以便我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规律,认识得更正确和更科学。所以,无论从纪念,还是从开创的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4.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依赖于正确的、不断发展的方法论指导。当代社会科学问题的系统复杂性特征,正不断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提出新的挑战,并且进一步要求我们进行科学哲学的反思与探索。文章通过分析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论面临的挑战,提出学科综合集成以及交叉融合是建立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的重要原则,并结合国内学者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了迄今为止信息可视化的各发展阶段特点,提出传统信息可视化的革新需求和现代信息可视化的概念;由此探索构建了现代信息可视化理论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体系,重点阐述了信息可视化的研究范式、理论内容、方法论基础等,并对信息可视化的未来发展进行探索展望.  相似文献   

6.
虽然马克思没有为技术问题写下专论,也没有给技术下过定义,但是在他的一些经济学、哲学著作中,却给我们留下了关于技术理论的丰富遗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技术的本质和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今日重温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定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将有助于探讨我国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提高对发展科学技术方针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10~15年旱涝趋势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德生  方茸 《预测》2002,21(4):36-39
本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00年来的旱涝史料进行分析,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并对未来旱涝形势作出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15年该地区将处于少水期,干旱灾害将增加。  相似文献   

8.
冯琳  李超  田传昊 《科教文汇》2008,(16):151-151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分析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是前后相继的两个经济学体系.两者在方法论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章就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了简明概括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章概述了心理学的研究主题、理论体系、方法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意识和心理活动、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是基本研究主题。心理学对基本主题的研究在生物、个体和社会3个层次上进行,并且采用了不同的视角(Perspectives)。按照这些层次和视角,心理学学科体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和领域。心理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取向密切相关,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多源性。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心理学成为一门枢纽科学,正在深刻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其内部各个分支之间的多层面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研究领域;在研究人的共性的同时,关注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差异;心理学应用延伸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为社会乃至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中国,心理学是一个亟待发展与加强的学科领域。尽快提高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原创性研究,发挥心理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是我国心理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韩松  吕娉婷 《科教文汇》2012,(20):201-202
当代社会充斥着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怀疑,然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有弊病的社会形态必然不是社会的最终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这就是我们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这也是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决定作用成了西方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马克思从财富哲学角度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积极建枸,不仅有助于我们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剥离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的发展的历史意义,从而还原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3.
王娟 《科教文汇》2013,(23):55-56
马克思以有生命的、现实的、可经验的个人为其理论出发点,将现实的个人及其生命活动同人的本质相联系,通过对人能动而又受动的对象性活动的剖析,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殊途同归的阐释,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现实的社会关系是由人特有的"异化劳动"所创造,人周遭的社会关系建构着人的现实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吕娉婷  韩松 《科教文汇》2012,(21):15-16
无论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还是从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但是,随着我国文化的日趋多元化,一些人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本文通过分析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试图回应对于马克思指导思想一元化的质疑。  相似文献   

15.
许帆 《科教文汇》2012,(9):12-12,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相结合,为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和谐发展。本文将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理解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怎样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简单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郝珊珊 《科教文汇》2013,(15):199-199,201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坐标,不仅起到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还担承着引导大众审美欣赏、启迪青少年心智等社会公共责任。博物馆讲解是公众了解博物馆的重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讲解员的讲解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讲解员应当与时俱进,发挥创新精神,探索更适合观众参观需求的讲解方式。  相似文献   

17.
苏超  贾强  李和滨  魏然 《科教文汇》2014,(33):14-15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矛盾。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其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整体认识意义深远。当前大学生主要关注社会利益分配、贪污腐败、利己主义、社会安全以及精神冷漠等社会现实矛盾,存在政治认知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低、践行能力弱、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课堂教育、价值观教育,锻炼意志,鼓励实践,为人才成长创造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朱月字 《科教文汇》2013,(17):10-10,12
近年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落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到新的高度。在高校环境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对策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郭晓月 《科教文汇》2012,(32):200-200,2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社会图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能力缺失,能力恐慌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能力建设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对能力建设理论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能力社会,培养能力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0.
对技术的批判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历史主义派别。马克思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证实了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压抑、剥削和解放的命题。而历史主义学派则通过对技术与权力"外在化"的瓦解提出了一种技术的社会批判。近年来后现代的技术政治学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技术本身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更复杂的权力关系。技术不是中立的理性产物,也不是人类和自然的宿命。现代社会可能通过保持技术设计和技术世界斗争的开放性,以实现技术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