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5所高校2009、2010级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和比较分析高校男女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发生场合、损伤部位和发生原因。结果表明,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场合以课外活动最高;在众多的项目中,以足球、篮球、滑冰、田径发生运动损伤居多;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为踝关节、指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而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错误、场地器材原因和违反规则。教师对学生运动损伤采取的教学保护性措施应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措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损伤的部位、损伤的性质以及引起损伤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损伤在体育项目上的分布、损伤性质、损伤部位及损伤原因等做出了相关分析,同时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运动损伤患病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调查研究了在校期间的两届普通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并分别对两届大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运动损伤的时段、项目、身体部位、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运动损伤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在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中预防和减少损伤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了解体育舞蹈中运动损伤的特点,制定出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大学生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率较高,其中女生运动损伤所占比例较大;随着年级的增加,损伤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脚踝部位损伤占比最高,膝关节其次,腰部第三。结论造成大学生体育舞蹈运动损伤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负担过重、训练方法不当、准备活动不足、技术动作错误、幅度过大、舞伴配合不当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寻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运动损伤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运动会伤病的预防。对三峡大学2001年、2002年、2003年三届田径运动会中运动损伤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女运动员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男运动员;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损伤的原因依次是运动训练水平不够、场地设备及气象条件的影响、准备活动不充分;损伤发生的部位依次是大腿和膝部、小腿和踝部;发生损伤的项目依次是跨栏、中距离跑、三级跳远、标枪。  相似文献   

7.
李玄  陈林 《新体育》2023,(24):107-109
本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黄淮学院大学生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黄淮学院大学生篮球爱好者在篮球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较高,损伤的主要部位有指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并且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比赛时期受伤人数较多。在篮球运动中出现损伤的类型主要有拉伤、扭伤和挫伤,并且篮球爱好者在进行上篮、对抗性训练和抢篮板球时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黄淮学院大学生篮球爱好者对篮球运动损伤的了解程度一般,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准备活动不充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运动损伤的概念,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了解,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防范意识。并合理安排体能训练,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和易发生损伤部位的练习,科学使用护具,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高脚马竞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佩林  龚子飞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3):346-346,351
通过对高脚马竞速教学、训练、比赛中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脚马竞速主要损伤部位是手掌、拇指内侧、足趾、踝关节及大小腿肌肉等;损伤程度多为轻伤,无重伤情况发生。分析认为技术不熟练或不正确、项目器材特点、疲劳、准备活动不充分等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分析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预防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对我院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性质、部位,容易发生损伤的项目进行调查,提出运动损伤的常规处理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以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大学生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了分析,提出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正确,身体素质差,自我保护不当等是造成大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为今后的教学,训练尽可能避免损伤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等方法对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十一所在杭高校学生现行的生活方式与体育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跟体育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既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体育来打基础,又在行动中充分认识体育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生活方式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对心肺耐力于大学生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表述。心肺耐力是健康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诸多调查和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肺耐力现状堪忧,心肺耐力对大学生心生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心肺耐力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学体育文化因其丰富的内容和蕴含的文化特征价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研讨大学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几方面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以引起人们对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北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湖北高校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较高,但是缺乏技术指导。湖北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余体育锻炼作用,领导重视在校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加大体育场地和器材投入,不断丰富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校园扩建、高校合并优化以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等多层次的变革,已逐步形成一所学校多校区、学生公寓园区化、学生公寓远离主教学区,教学与公寓分区建设的全新校园格局。由于体育教学部门尚未意识到学生从主教学区返回园区后,园区已成为学生课后从事锻炼和活动的重要场所,相关改革措施滞后,使园区体育与体育教学脱节。将园区体育活动纳入课外体育锻炼学分管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在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学校团委等多部门指导引导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乐于参与的外部运动形式组建以组织为主和参与为主的学生体育团体,逐步健全学生参与园区体育活动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将学校体育教育寓于大学生园区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不足,采用调查、观察和自我设计等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薄弱环节,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面对大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普通高校都在积极思考和实践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和方法。笔者阐述了南京工业大学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所采取的有效途径: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与教学模式;实施阳光长跑制度,加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的培养;借助体质测试平台,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发挥学生体育俱乐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热情;积极承办赛事,精心组织开幕式表演,营造学校特色体育文化氛围。并对今后高校体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3年我国大学生的体育信息需求与体育之间的若干关系进行研究,如大学生获取不同媒体信息的动机、中国大学生接触不同媒体的时间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一种想要接触各种媒体和通信内容的渴望,并且没有固定的方向和接受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接触媒体是为了增长体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国内外体育赛事,满足好奇心和寻求娱乐。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908名大学生进行身体自我量表的测试和体育锻炼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比较满意;大学生身体自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到研究生阶段有所回落,大二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最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差异存在的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以现行教学大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入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师学生对体育课有直接兴趣,但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基础是向前发展的,具有连续性和扩展性。提示,影响高师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是对体育课的选择和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