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书·积累·发展”的教学实验对象为本人所带的两个教学自然班,共156人。在学校领导和各位专家、老师和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下,三年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一、问题的提出本实验开始的时间是1998—1999学年度的上学期。当时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已举步维艰,有限的课本内容,单调的教学模式,僵硬教条的考察、考试办法,使得学生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和内在美,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更谈不上对文学的鉴赏和感悟。在省教育学院毓明笠、李元昌两位老师启发、指导下,我确定了一条以“广泛阅读”…  相似文献   

2.
学好语文这门功课,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要求广大中学生阅读,这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无疑是一个有利举措。为此,我们语文教师探索出一条使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在积累中发展的教学之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为目的的“读书——积累——发展”的语文教改活动。这其中的五个“一”工程,坚持到今天,语文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天必做五件事:“读书笔记一篇”、“阅读三千字左右的文章一篇”、“熟悉一条成语”、“熟记一则名人名言”、“背诵古诗一首”。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作方法。笔在多年的初中作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作训练的方法。那就是“模仿、积累、创新”,这是学生易于掌握的一种方法。古代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情动而辞发,观披以入情,情以辞为载体,按方能入情。”模仿、积累、创新正是初中学生所寻求的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话题·交流     
余映潮老师运用“阅读交流”的教学方式教学《鹤群翔空》,充分展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全课的教学,表现出了“话题·交流”这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了“阅读交流”的话题。一堂课的交流一定要有话题,有了话题就有了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抓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余老师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视点艺术地浓缩在“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感悟、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教师要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指导学生认真开展阅读活动,把“读”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积累后还要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积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会交往、学会办事,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由"自读"、"感悟"、"迁移"三步教学构成.语文学习要让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完成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教师要把课堂组织成一个在教师鼓励、引导下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在读、说实践中形成灵感、增强悟性,提高创作能力,要在学生阅读、感悟基础上训练写作.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学的棘手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多读·厚积·勤练”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思路,并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为改变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后状况,更快地缩短与先进地区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4年我县部分小学参加了区重点课题——“构建‘激趣·自主·实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尝试用“激趣·自主·实践”新模式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果:喜欢上口语交际课的学生由45%上升到98%,学生们乐于参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栏目编发的是一组“理论+实践+评论”(即“三合一”)的综合稿。第一篇,陶老师通过三个教例,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即“活与实”、“激与创”。第二篇,陶老师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思路为例,进一步阐明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第三篇是金老师对陶老师的教学观、教学实践的点评,强调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合一”综合稿为首次编发,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我市提出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始于1994年(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实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和阅读两条渠道丰富学生的积累。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证明: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两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快速提高“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终生受益。一、重摄取,丰厚学生的积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的探索。因此,我们提出的“双项积…  相似文献   

11.
过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爱滔滔不绝地讲解。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专注入神,但结果是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学生不会自己读书,拿到一篇类似的文章就读不懂了。必须承认,这是我们的过错。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我们群策群力,探索新路子。一个老师上了引导学生自能解词造句的观摩课,一个老师上了引导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两大主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其实它们之间可以互通,只要找到一座桥梁,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写作可以提升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即可见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今人也有一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虽只是一种调侃,其实,笔者以为,此言只要改动两个字——“天下文章一大堆,看你会借不会借”,也可成为今天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是我们要做好“借”的文章。此言中的“借”,乃“借鉴”之意,“借鉴”与“抄袭”自然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基础·兴趣·个性”是我校整体改革实验课题。“基础·兴趣·个性”课堂教学模式则是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它从宏观上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与特点作了总体的概括,为我校教师把握实验特征,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奠定了价值观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一、观念体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作用下形成的。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从本质上讲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以及由此整合而成的教学观。“基础·兴趣·个性”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关注学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发…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在“导”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不应  相似文献   

15.
对我们国家的孩子而言,语文属母语教育课程,只此一点,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不能采用学习语法知识、熟记语法规则、机械操练等外语学习方式,要在遵循儿童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汉语言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整体感知、诵读感悟、积累内化的语文教育策略。首先,语文课要重视让学生读书。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认为,应该“把阅读课上成学生读书课”。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要让读走进课堂,通过读和文本对话,走进文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读书既是阅读活动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杜相华 《吉林教育》2008,(15):82-83
阅读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说阅读积累是学生语文的基石。但是,一提到积累,我们往往认为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抄录一些好词、好句或好的段落。其实这远远不够,或者严格一点儿说,这根本就不能算是积累。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是在老师引导下的有兴趣的积累,而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不得已而为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习作教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抓好学生的素材积累。它是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学中从作文材料入手,让学生们随时随地积累素材,每周定期检查。这项工作一直坚持到学生毕业,收效显著。按积累的内容大致分成以下几方面:一、以阅读的方式进行习作积累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有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显然,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50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完成阅读积累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中心,在积累上下功夫,在运用中培养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学会语文的“学习”,学会认识事物,为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服务。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吸养分,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学会读书,学会语文  相似文献   

20.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得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得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因此语文学习,最终要使学生成为在学习上能自主、在人格上能自立的人。怎样将学生引导到自能读书的境地呢?尤其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该如何进行第一册语文书的阅读训练呢?一、首先要培养认读感知能力,这是阅读的起点。学生可通过朗读、默读对语段获得一种初步整体印象——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如,《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