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根据介词的不同,涵事介词短语蕴含句可分为涵事"把"字句和"用"字句两种类型。前者由涵事宾语整体前移或分裂前移而生成,后者则只能由涵事宾语整体前移而生成。这两种涵事介词短语蕴含句,由于标记涵事的介词不同,其述谓成分、谓核动词的句法与语义特征以及主宾语的语义类别都存在着差异;涵事介词短语与其他句法成分在句法、语义上的相互选择与匹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不同的构句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谓宾动词的界定、谓宾动词的句法功能分类、语义功能分类、谓宾动词和谓词性宾语的关系等4个方面对汉语谓宾动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指出了目前谓宾动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陈述类宾语的研究源于谓宾动词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围绕陈述类宾语的类型、性质以及其支配该宾语的谓宾动词展开。陈述类宾语的类型划分标准主要有三方面:语法构成、句式和语气以及指称化程度。而对陈述类宾语的性质的研究又以光杆谓词、谓词性短语、主谓结构分类加以区别讨论。目前,关于陈述类宾语自身句法语义特征的问题并未解决,谓宾动词和陈述类宾语互动关系处于探索阶段。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陈述类宾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感观动词做后置词的介词框架短语介词+x+后置词继承了介词短语的基本句法和语义功能。其中,做句首修饰语、句中状语和插入语的介词框架是否可以移位受介词宾语语义指向的影响;做定语和宾语的介词框架非常少见。  相似文献   

5.
邵伟国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5):29-31,35
英语介词被动句经历了从"直接被动"到介词被动、复杂介词被动和短语介词被动等主要发展阶段.能够使用介词宾语进行被动转换的有介词动词、不及物动词 介词、复杂介词动词和短语介词动词等四种动词形式,它们之间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走西口"等短语为例,根据生成语法功能范畴假设,"V_(不及物)+NP"的生成可以实现为由方位范畴扩展轻动词引进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并指派处所宾语的题元角色。现代汉语中,"动词+介词短语"的划分存在争议,有些学者将"动词+介词"分析为动介复合词;有些学者则将介词短语或介词分析为补语,并将"动词+介词短语"分析为"动+补+宾"的形式。受"V_(不及物)+NP"的生成机制启发,将"在、向、到"等介词分析为轻动词的语音实现形式,并将其设定为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范畴,同时,通过致使范畴和时体范畴来测试方位范畴的句法位置。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动构式(EMC)作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是一个句法、语叉、功能的统一体。其构式叉为:主语具有通过谓语所表述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的某种属性或状态。EMC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句法表现形式。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ADV)],其中S为受事。V是主动语态形式的谓语动词。和其后的方式副词ADV语义关系紧密,构成结构整体。共同行使对主语述谓的功能。非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NP)],其中S为工具或处所。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EMC的典型语义特征有:主语非施事性、非事件性、情态性。  相似文献   

8.
要研究对象介词短语及其蕴涵句的生成与成分间的制约关系等问题,就必须首先对对象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及其变体类别作出中肯的分析与界定。就对象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而言,它是具有"传移"或"情态"谓核成分的语义指向、但并不能使其发生变化的语义成分;就其变体类别讲,它有"给予对象"、"索取对象"、"对待对象"、"朝向对象"、"谓宾对象"、"比较对象"六种之别。  相似文献   

9.
“对”、“对于”和“关于”三个介词,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其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动词,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所带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类名词性的短语或谓词性的短语。  相似文献   

10.
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是讨论认知上的有界在被动结构中的句法表现形式。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对其组成成分述语和宾语有语义选择上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中的宾语是有界的,同时它还应具有下列语义之一:施事、受事、处所、材料、工具,而充任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述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应具有[+及物][±促变/移]的语义特征,而真正的有界受事宾语充任被动有界结构中光杆动词的宾语要受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V住"是广义上的动结式。其中的"住"有两个:一个表示停止或使停止(住1),一个表示牢固或稳定(住2),后者是由前者虚化来的。"住"对中心动词有选择性,"住1"选择"停止""阻拦"和"叫喊"类动词,"住2"多选择可产生"稳定"意义的自主动词。"V住"有多种扩展形式,表明"V住"是一个融合度较高的动词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介词“冲”的三种功能都萌生于清代,它走过“运行动词——方向介词——所对介词——原因介词——原因连词”的发展历程.“动词——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已现端倪,但介词性质的确定是在清代,导致介词“冲”产生的句法因素主要是“N1+冲+N2+ V2”式中两个N和V2的次类变换.原因介词“冲”后随成分的“名词性——谓词性”变换,以及结构的复杂化是“介词——连词”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泛义动词很多,文章撷取其中比较典型的高频词“打”和“搞”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作为泛义动词的共性与个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各个泛义动词泛化路径不同,但作为泛化基础的“基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引申至各义项的基础;泛义动词的泛化路径是围绕“基动词”的原型义展开的,是纵向引中与横向兼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华语程度补语标记“死”(si3)所形成的程度结构和论元结构的语法互动关系。以“死”所形成的程度结构可以视为常项和变项之间搭配的句法和语意的表现方式:常项(“死”)和变项(动词和形容词)的各种搭配可以塑造出两个特殊的语法现象,即(Ⅰ)句法上的论元增加,和(Ⅱ)语意上的高程度语意属性的产生。从这些语料中我们将对“变项(动词/形容词)+死”格式在句法、语意和语用限制上提出一些可能的分析。相信本文对华语教授者或学习者在程度结构的认识上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20.
同形异构体"V+A"可以构成主谓、动宾、动补三种结构关系。各个结构关系内部,不同音节形式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典型性存在一定差异性。动词、形容词内部成员的典型性,句法的控制作用等构成了该结构体异构的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