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诠释体育强国目标,指出区域体育发展战略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途径,论证体育强国与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强化我国辩证关系,即相互依存、相对独立、相互协调和整体性关系,以区域作为分析框架构建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再次把体育强国作为我国体育发展目标的时候,学界对"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理解却见仁见智。对体育强国目标的价值哲学解读,旨在弄清造成分歧的根源,探寻统一认识、凝聚共识的途径。体育强国目标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转变后国人对体育价值的必然诉求。价值取向的转变必然导致主体的价值选择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新的体育目标价值,用新旧不同的目标价值来评判体育目标的达成程度是造成对体育强国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全新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下,构建体育目标价值体系有利于统一认识,凝聚共识,为建设体育强国导航。  相似文献   

3.
从体育强国的概念界定、体育强国的现实判断、体育强国的建设内容、体育强国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对体育强国研究进行了回望,并对成绩与问题做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夯实体育强国的理论基础、寻找差距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前提;借鉴世界体育强国经验、加强体育品牌建设、坚持科学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探索如何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已成为国内体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研究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术在体育强国目标下促进新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武术对推进新农村群众体育改革发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从木桶理论的视角,指出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国要想实现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就应该让体育各子系统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体育强国建设的途径.建议重视木桶理论,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建设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探索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之路,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体育强国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由农村群众体育入手,对村落武术在新时期体育强国目标下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村落武术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建设新农村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所表现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挺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752-755,76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学校体育在"体育强国"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诸多困境。认为困扰学校体育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误区,以及家庭结构变化所导致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径: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优化教师队伍,落实学校体育的物质保障,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只有加强学校体育,改善并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才能迈出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8.
体育的法治化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支持和保障,作为法治化另一进路的软法建设,在满足体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法治需求;促进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推动体育领域的民主法治建设;节约依法治体的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法治作用。建议进一步优化体育领域的软法建设,促使软法与硬法形成法治合力,推动体育的法治化进程,为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刘蕾  胡庆山  刘安清  傅川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5):535-537,563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必然要求。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剖析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违背科学发展观要义的现象和问题,并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来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旨在为当前打造服务型政府、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体育强国目标下发展群众体育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在诠释富民、民生、强国等概念的基础上,解读体育强国和群众体育的内涵,阐述群众体育与体育强国之间的关系,探讨体育强国目标下发展群众体育的路径选择.分析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群众体育的指导思想,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是发展群众体育的目标,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前提,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关键,加强体育制度创新是发展群众体育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刘明昌 《四川体育科学》2006,(4):129-130,136
本文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以及高校体育评价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并探讨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培养大学生体育科学意识的必要性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科学意识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基本思路和途径,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有效途径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应建立和完善一体化体育组织网络;确保一体化保障体系的运行。应通过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深化素质教育、利用网络优势、开放体育校本课程、发挥地方政府实施管理的纽带作用、推广“俱乐部型”体育课模式、增进学校和社区的沟通等有效的途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体育社团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探究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可行之路,通过对浙江省体育社团实体化较为成功的事例调研,以及国内外体育社团实体化的成功案例分析研究,发掘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手段,成功运行的方式方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行的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确立了以“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运动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背景下,建设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是一项重要的建设目标,这是基于上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时代选择。作为我国近代体育的发祥地之一,上海形成和发展了海派体育文化,体育与文化相伴而生。让体育文化立起来、让体育文化活起来、让体育文化走出去是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基于此,提出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的路径:一是培养市民养成主动自觉的运动意识和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市民的体育文化素养;二是加强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塑造与弘扬体育精神的文化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体育文化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打造更多高品质的体育文化产品;四是发展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赛事市场和球迷文化,打响上海体育文化品牌知名度;五是传承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多种主题的体育博物馆等。  相似文献   

17.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视角进行切入,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贡献相关的理论资源和引入新的理念。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伦理学的价值分析法。研究结论和提出观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观伦理维度的介入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发展表现出规律性与价值性,对其评价既是效益评价又是伦理评价,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是自身小系统的发展与大的社会系统两方面的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其内涵为将人视作最高目的,关心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公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伦理因素在内的多维目标和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深入,我国的体育教学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及生命的重要意义,逐渐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健身活动,形成体育自觉,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在思想产生需要向行动付诸实践的进程中,课程内容的拓展与更新是引发学生锻炼兴趣的重要因素。立体化理论知识学习平台的构建、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变革和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借鉴和改良,是丰富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的“动机-能力-机会”心理指标在消费者根据各自的消费偏好与需求,感知、整合相关商品信息,作出理性的判断,决定并执行购买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商品的广告诉求策略。基于这种消费决策心理,体育商品广告可以采用感性与理性两种基本的诉求方式。其中感性诉求方式强调“典型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以此对体育消费者施加心理暗示;理性诉求方式强调商品的性能优势,满足消费者既存的认知期待。不同体育商品(包括体育有形产品和体育无形产品两种)要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决策心理机制的差异确定相应的和有效的诉求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