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的电视竞争已不再是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而是数字电视里上百个频道之间的竞争。频道制改革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是一条必由之路,当前各城市电视台面临的政策环境、竞争环境、改革进程都不尽相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频道制改革模式至关重要。准频道制是实现中心制向完全频道制过渡的不可或缺的阶段。在准频道制改革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频道与收视的关系,频道与广告经营的关系,改革才能得以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级电视台在扩大发展中积极申办扩充播出资源,成立各种专业频道,形成了一台多频道的格局。同时,对以节目生产为核心的中心制进行改革,于是以频道为运营单元和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总监负责制(简称频道制)应运而生。一些传媒学者提出要以频道制为运营主体,建立电视台——频道——栏目三级管理体系。一些地方台更是将频道制作为深化内部改革、转换运营机制的主要措施推而广之。然而频道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制度设计?目前学界尚没有一个明确、权威的定义,那些已经实行频道制的电视媒体的说法也莫衷一是。频道制究竟是优是劣?一时难下定论。  相似文献   

3.
秦少萍 《视听界》2002,(6):47-47
今年以来,全国各省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合并的同时,新组建的各台对原有的频道资源进行整合。整合的一大特点是——分众化趋势明显,专业频道大行其道。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大多数电视台各频道广告创收的数据都有一样的模式,即作为主频道的新闻综合频道担当了全台80%的创收,而其他专业频道的创收总量只占20%左右。专业频道由此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专业频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电视台自身规模的急剧扩张要求内部组织结构与之匹配,于是,一些电视台开始改革沿袭多年的中心制,向频道制转型。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制改革震动业界,引发了关于频道制与  相似文献   

5.
任陇婵 《声屏世界》2007,(10):55-56
频道制是频道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应该说,当下国内电视台的频道制基本上都是台一级管理层下以频道为单位设置的综合管理层或行政事业实体(只有少数专业频道实行了公司制)。如果严格用现代传媒企业和严谨、科学的公司制治理结构的标准来考量,即便央视离真正意义上的频道制也还有不小的距离。或许我们可以从广电处于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这一角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广电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电视台逐步引入了频道制的概念,在节目生产和播出方面,以频道划分来进行管理,已经被绝大多数电视台所接受,但在广告经营管理模式上采用分频道经营还是集中经营或者介于两者之间仍是让各城市台感到困惑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李辉 《记者摇篮》2004,(12):24-24
随着频道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电视台以都市市民为最大化目标观众,以反映市井人生。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为基本内容生活服务频道应运而生。这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是一种进步。然而,如何办好专业化、生活化的频道.对电视人而言,仍然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课题。本人拟就生活频道的定位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国内外传媒业激烈竞争的需要,摆脱对资源垄断优势的依附,以新型体制和机制去激发内在活力作为主要推动力,广电集团化运作在广播影视产业化发展的路上走了不短的一段。在这方面,一些率先改革的试点单位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已完成集团化运作的省级单位,由于多年来的积累, 加上有线无线合并,频道数量都比较多。面对一台多频道的现实,广电集团化背景下的专业资源整合在国内一般有两种运营模式即频道制和中心制。一、频道制频道制管理模式是在台或集团一级管理层下,设置以频道为单位的综合管理层,再分设部门栏目、编排、制作、广告经营等一整套频道运作所需的完整机构。频道制以频道为运营实体有利于各个频道、尤其是专业化之后频道的利益最大化和竞争力的优化,灵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孙慧 《新闻窗》2013,(4):77-77
2012年底,临沂市广播电视台进行了自1986年建台以来最大的一次整合,全台的电视各栏目、新闻部门与广告业务部门的人员分别进行了三个频道的划分,将原有的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农科频道进行着重打造,经过半年的磨合期,电视频道制改革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洪峰 《新闻实践》2013,(8):66-68
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大量同质化的电视频道迫使各电视台从节目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节目内容设置也纷纷朝分众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县级电视台的频道运营要有利于以节目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节目内容能集中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笔者认为,县级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要以弱胜强,就应该突出务实与创新,既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又要在运营中努力为目标受众服务.并把重点放在品牌栏目的培育上。  相似文献   

11.
目前,频道制管理机制已是广播电视传媒业发展的趋势,频道制管理模式是基于受众市场细分理论和准确定位理论而形成的以频道为单元,对频道内的栏目设置和节目日常管理、广告经营创收、人力资源使用、报酬分配等实施管理的现代广播电视媒体管理模式。这使原有的各广播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演变成频道之间的竞争。而频道有强弱之分。那么,弱势频道如何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呢?  相似文献   

12.
由中心制向频道制管理转变,实现扁平化管理,是推进电视台管理由行政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推动电视节目生产、加工、管理的集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步骤.频道制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不仅仅是管理层级的简化、人员的精简和节目生产管理方式的变化,更是组织结构的转型、管理流程的再造和管理理念的转变.因此,在频道制管理基本框架改造完成之后,构建适配于频道制管理的绩效考核新体系,就成为电视台管理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广州电视台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I0001-I0002
广州市电视台坐落于广州市环市中路花果山(台址为环市中路233号).建于1988年。同年建设的广州电视发射塔海拔250(塔自身高度205米)。1988年1月10日开播综合频道。1994年开办有线广播电视.现有线专业频道共七套.分别为新闻频道.影视频道,经济频道、生活频道、少儿频道,竞赛频道、购物频道。2000-3月2日广州电视台与广州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为广州市电视台(穗编字[2000]18号)。  相似文献   

14.
打造湖北电视强势品牌—组建体育频道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智  李欣 《新闻前哨》2001,(12):10-11
电视频道是电视台拥有的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实行频道中心制是顺应频道经营的需要,对总台电视频道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分工,朝专业台、专业频道发展,撤销各台原有的节目部门,按频道的设置成立各频道编辑部,频道内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频道总监由集团和总台联合任命,并对其负责,直接面对各栏目制片人,实行频道总监─制片人两级管理。 1997年湖北电视台体育部作为我台改革的试点和先锋,靠贷款起家,自收自支,强化经营,四年来,达到了办好一批节目,树立一个形象,带出一支队伍,积累一笔资产,闯出一条新路的目的。展望今后的发…  相似文献   

15.
毕琴 《新闻世界》2012,(5):59-60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广播电视系统的制播模式以后得出最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制播模式,论述了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这两种制播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并以河南省电视台第九频道新农村频道为例,得出制播分离比制播合一更加适合在中国发展,制播分离改革对我国电视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准频道制"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媒体管理模式.由于广告经营权的缺席,它的自主经营主要体现在节目销售和围绕着节目所进行的"后产品"开发上.应该说,后者是目前频道自主经营中最薄弱但却是最有潜力的地方.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这两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们在品牌栏目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既能赢利又能提高节目影响力的"节目后产品",并以此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自主经营的赢利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下半年,广电部门开通30多个数字电视频道,预计未来数年内将开办100多家数字电视频道。进入2004年,国内的广电集团、电视台和有线网和国内外节目制作商、内容业者频繁接触,都在酝酿着一个巨大的合作——运营频道,一场影响中国电视业和10亿观众的改革和发展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电视台逐步引入了频道制的概念。在节目生产和播出方面,以频道划分来进行管理,已经被绝大多数电视台所接受,但广告创收是分频道经营还是集中经营仍是业内人士经常感到困惑的事情,有些台进行了分分合合多次反复试验,但始终未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调动主观能动性方面,分频道经营存在一  相似文献   

19.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2,(1):8-9
荆州电视台为农服务引起强烈反响 近日.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的发展模式成为业界讨论热点。荆州电视台以垄上频道这个品牌为基础,衍生出了农资连锁企业、农业信息  相似文献   

20.
张莉 《青年记者》2016,(17):93-94
线上公共服务带动线下产业化运营:“垄上模式”的全新探索 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家对农传播与服务综合电视频道.频道采取“制播分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成立不到两年,其线上传统广告经营收入就达到6500万元,线下创新产业经营业务创收超过4亿元.业界人士称,垄上频道开启了电视媒体运营的全新模式,即“垄上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