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太极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别,也是八种手法。这八种劲法是太极拳技击术的精华和主要招法。《太极八字歌》曰:“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相似文献   

2.
张山  赵顺同  洪丽 《武当》2001,(2):14-14
传统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练习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遵循沾粘连随的要求,互相缠绕,并运用“棚捋挤按探捌肘靠”八种方法,“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运转自如”,凭借自身皮肤神经末梢感知对方发劲大小、速度快慢与动作方向,选用合理的技击方法,使对方失去重心,被我扑出。  相似文献   

3.
郑勤 《武当》2004,(5):18-20
八门五步是“太极十二式”的组成部分,有十二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俗称八门五步、八卦五行、太极精华和太极十三式,都是指这十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内劲的学习,先学习拥内劲的心法,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捋、挤、按、采、捌、肘、靠内劲的心法和用法,由此体会太极内功心法的神奇奥秘。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经讲,太极拳要追求虚无的气势。但是,如何追求呢?没有内功心法的训练,要体会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动作互相孕育的奥妙,逐步达到太极拳太极无手处处手、棚捋挤按皆非似的妙境是不可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这样一句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虽是短短的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武术项目的一种,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太极拳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6.
八门五步是“太极十三式”的组成部分,有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援助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俗称八门五步、八卦五行、太极精华和太极十三式,都是指这十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太极推手为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运动,古称“ 手”、“打手”,是一项两人相互搭手,听劲而动,粘走相随,既要化解对方推逼,保持自身稳定,又要乘势破坏对方平衡,使其倾跌的运动。其基本技术包括棚、捋、挤、按、采、 、肘、靠八法。技术特点表现为舍己从人,乘势借力,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练习推手能加深对太极拳拳式和劲法的领会,提高人体的灵敏、速度和力量等素质,并有助于锻炼皮肤触觉,提高感知能力,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柔化刚发”是太极推手的主要技术风格,也是太极推手的灵魂所在。“化”…  相似文献   

8.
王长明 《武当》2011,(12):12-13
张三丰在太极十三势总歌兼体用联解中有"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之说教,将太极的劲法,八卦的方位和五种步法组成基本技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由这些技法构成太极  相似文献   

9.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挤、按、探、捌、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探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棚, 逢棚必缠, 逢缠必转, 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 、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相似文献   

10.
李紫剑 《精武》2009,(12):30-33
问: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一名三十七。太极拳谱云:“十三势者,棚捋挤按揉捌肘靠,此八卦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而对于三十七。诸书皆惜墨如金,不作解释.  相似文献   

11.
太极圈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推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见,久而久之出天然。太极进退不已功棚进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先知四手得来真,采、捌、肘、靠方可许,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太极上下名天地四手上下分天地,采、捌、肘、靠由有去,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若使捌肘习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惜,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捌归人字。太极人盘八字歌八卦正隅八…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讨论了目前几个有代表性的太极拳"概念",在确定太极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按照逻辑学法则给太极拳下定义: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核心,包括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武术徒手项目.  相似文献   

13.
吴冲锋 《精武》2008,(5):19-19
太极拳推手动作主要有八种:搠、捋、挤、按、探、捌、肘、靠。通常把前四者称为四正推手法,后四者称为四隅推手法,简单解释如下:一、棚: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解释就是向上托起的意思.在搭手时,逆着对方之劲承而向上.使对方之劲不得下降,就叫做搠。  相似文献   

14.
张升 《武当》2008,(3):16-16
太极拳又称太极十三势: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其中中定为十三势之首。中定劲为十三势的根本,没有中定,其他的势子就失去了基础。如何做到中定呢?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立身中正”,因为只有在立身中正的条件下,附加心法练习才能产生中气,有中气才能做到中定。中气的问题这里暂且不谈,但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15.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16.
刘树春 《武当》2005,(9):17-18
“太极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凡练习太极拳者都将这段话熟记于心。按照上文的说法,掤捋挤按是“四正”的方向,即东南西北;采挒肘靠是“四隅”,也就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四个方向。“进退顾盼定”是前后左右中五个方向,取的是东木,南火、西金、北水和中土之义。前八字暗含八卦的八方,后五字则合五行之数, 共为十三势。以上是比较普遍承认的  相似文献   

17.
林山中 《武当》2024,(2):10-14
<正>太极拳推手,近些年形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推手法:一种是“致刚推手”,以刚克柔,大力打小力;一种是“致柔推手”,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致刚推手”常见搂脖子、扣肩、撞击、拉拽、扳摔、夹剪胳膊、搂腰抱背、拧摔、下绊钩脚等。招法不多,暴发力,求速战,顶牛碰撞,爆猛犀利,以致对方倒地为目的。“致柔推手”,以柔克刚、粘黏连随,听拿化发,使用太极拳“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松沉的技术,接触性发劲,是太极拳散手技击的过渡阶段,先有定步推手考验活动桩功拔根接劲,  相似文献   

18.
林泉宝 《武当》2003,(7):15-15
推手技法,是武当赵堡太极之中层功夫。推手古代叫“擖手”,或者叫“打手”或“搭手”,它是太极拳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太极拳的拳架不但具有养生的作用,又是技击实践运用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技法上运用太极拳八门劲(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基本方法,以沾连粘随为太极拳之技巧,并以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之原则,来探索对方的动向、虚实,  相似文献   

19.
一、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扌朋)、(扌履)、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我国古传的一种内家拳术,有着极高的修身养性价值和强体防身作用,深受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拳势作用是很科学的,其技击制敌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现就太极拳起势制敌的时机及变招,来领略太极拳“粘随不脱,手足并用”的短打原理和“棚、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的技击作用。 太极拳的起势是太极拳套路的开始动作,有的称之为“太极起势”或“太极出手”。古代拳术大都是直接以第一拳为起势,俗称“开门势”或“初势”,由起势基本上可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