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则小品《不差钱》暴红大江南北。随后,迅速流行开的“小沈阳式”的语言则引起了人们褒贬不一的热议。而对小学生而言,这类新俗幽默语也开始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对学习规范母语更是产生了无形的深度冲击。对此,笔者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2.
裴钰 《教师博览》2009,(9):44-45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相似文献   

3.
曲刚 《良师》2010,(2):20-21
小沈阳的英文名字叫“xiao-Shen-yang”,你的英文名字叫什么?如果你正在翻烂英语字典给自己找个英文名(一般是按照谐音对号入座),那可得小心了,别一不小心给自己选择了一个又土又俗的洋名字。  相似文献   

4.
沈鹤(艺名“小沈阳”)凭借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恢谐幽默的表演,成为今年春晚一颗亮丽的新星,征服了全国的观众。一时之间,“小沈阳”家喻户晓,红遍大江南北。应当说,在目前春晚观众对节目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一张张老面孔的情形下,“小沈阳”这颗新星是应运而生的。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讲,“小沈阳”这个品牌无疑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自然会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5.
小沈阳火了,套用一句小沈阳招牌式的腔调:“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三:夸张搞笑的行头、惟妙惟肖的模仿、经典幽默的台词。小沈阳火了,小沈阳成功了,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渴望自己的价值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小沈阳现象”给地理教师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6.
反“三俗”,我赞成。但是,“三俗”究竟坏在哪里呢?在“俗”吗?未必。就说“媚俗”。一个人,或者一个节目,一部作品,为什么要媚俗呢?是因为喜欢俗,或者本来就俗?显然不是。真心喜欢,那不叫“媚”。媚,是原本不待见,却要装喜欢。何况本来就俗.还用得着“媚”?直截了当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俗”,就不能叫“媚俗”,得叫“本俗”,甚至“本真”。  相似文献   

7.
王庆 《现代语文》2006,(6):119-120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说的是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不食人间烟火,尘心灭去,归隐于山,这只是修行中的“小隐”境界;而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纵观古今,能将“大隐”的精髓参悟顿透,并付诸实施,当推盛唐山水诗人王维。  相似文献   

8.
没子 金刚钻 拿不住 各地对夏天一种螫人小虫的俗称。闽地俗呼“没子”,京师俗呼“金刚钻”,山东俗呼“拿不住”。《五杂俎》卷九《物部一》:“山东草间有小虫,大仅如沙砾,嚼人痒痛,觅之即不可得。俗名‘拿不住’。吾闽中亦有之,俗名‘没子’,盖乌有之意也,视山东名为佳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牛年伊始,什么人最红?春晚人气王评选给出了答案,小沈阳以火箭的速度走红,据说其演出费一夜之间从500元蹿升至10万元,其涨幅比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春晚开播,一夜间“小沈阳“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热门人物,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小沈阳”,简简单单地讲故事,机智幽默地抖包袱,惟妙惟肖地表演,以及他嘹亮的歌声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小沈阳”的一举成名,靠的是鲜明的个性和特长,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育应使学生感到快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馆藏、读者、图书馆与读者交流渠道、开放性的阅读环境、图书馆馆员五个方面思考了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气小”的原因,并试图从馆员工作的角度就如何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气”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吴镇墨竹主要师法文同、苏轼及李衙,同时也重视师法自然。吴镇以竹比拟君子,画中之竹,不但有凌寒高节,还可医俗。同时,他将自己的隐逸情思投射于竹,再通过图画、题诗表现出来,道出了对隐逸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表达了对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满足和自适。吴镇墨竹,元人訾之有“酸馅气”、“山僧道人气”,然而这股山僧道人气更符合竹之品性,较雅驯更为难得。  相似文献   

13.
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使用的术语主要有俗字、俗用字、俗行用字、时俗共享字、俗通用字、通俗字、俗撰字、变体俗字、转变俗字等,这中间“俗用字”“俗行用字”“时俗共享字”“俗通用字”“通俗字”也都是“俗字”,它们的区别在于流行使用的程度不同,它们代表了俗宇从产生使用到广泛流传到通行于那个时代所处的不同阶段;另外的三个术语“俗撰字”“变体俗字”“转变俗字”主要区别在于俗字产生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给学生讲翁宏的《春残》,一首伤春惜时的诗,发现刚好可以引用小沈阳在春晚上的经典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噢: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噢。”小沈阳不是正红得发紫吗?学生肯定感兴趣,课堂肯定活跃!我模仿小沈阳的神态和语气,反复练习。尤其是那嗲声嗲气的、阴阳怪气的“啊哼”。经过差不多一个礼拜的刻苦训练后,我感觉非常良好,自己活脱脱一个山寨小沈阳!  相似文献   

15.
“班长……”“干吗?”咱搞笑又骄傲的班长刘阳不回头还好,一回头,我一瞧!一大老爷们居然拿着一面小镜子正照个不停,还翘起那兰花指!怪不得大家叫他“小沈阳”。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雅”的解释之一是“高尚的;不庸俗的”,对“俗”的解释之一为“平庸;不高雅”。现代汉语中用表示此种解释的“雅”构成的词语有“文雅”、“高雅”、“典雅”、“幽雅”、“雅观”、“雅致”、“雅静”、“雅驯”、“雅正”、“雅气”、“雅士”、“雅人”、“雅趣”、“雅兴”、“雅号”、“雅言”、“雅意”等;用表示此种解释的“俗”构成的词语有“粗俗”、“庸俗”、“低俗”、“恶俗”、“俗气”、“俗人”、“俗套”等。由上述解释和词语可以看出,雅与俗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高与低、褒与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我在沈阳念书的时候有一个绰号——“哭鼻子的编辑”。你可别一听这绰号就笑我,小时候,谁没哭过?大人有时候还掉眼泪呢!不提这个了。我还是讲讲我这绰号的来历吧。我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在沈阳。因为我小,所以总免不了想他们。每逢放暑假、寒假时,我就去沈阳爸妈那。我上3年级时,学会了写作文。在沈阳爸爸、妈妈的左右邻居有3个上2年级的小同学。因为他们都让我教他们写作文,所以我就办起《七彩报》,他们3个就成了小读者。他们都几次参  相似文献   

18.
本以为自己是一名“老”栏目主持人(千万别误会,不是指年龄哦,是因为《我用电脑小发现》开办好几年了才这么说的),就不需要经常露面了。因为每天都有许多的E-mail和邮件朝我“砸”来,自然是有读者惦记嘟嘟的。可是景近发现西西、丢丢以及侠客人气飚升,经常用各种“手段”与读者亲密接触……考虑再三,嘟嘟决定“重出江湖”,顺便吆喝两声:“欢迎大家多多投稿,多多专持《我用电脑小发现》栏目”。另外,从本期开始,嘟嘟会给每篇小发现文章加一个小标注,这样会方便大家有选择对阅读, 这条建议可是读者提的哦。  相似文献   

19.
这里的“人气”指的就是一个班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紧密团结、真诚合作、积极向上的气氛。有人气的班级,班团干部工作雷厉风行,同学们积极响应;学生和老师情感沟通,友好合作;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人气的班级,学生精神状态好,学习效益高。那么如何营造班级的“人气”呢?  相似文献   

20.
冰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小橘灯》,选入初中第二册语文教科书时,“橘”字统统印成了“桔”,标题成了《小桔灯》。查《新华字典》,“桔”字读 jié,有“桔梗”、“桔槔”等词。还读j,“‘橘’俗作‘桔’”。我想,“桔”既然只是“橘”的俗字,不属于国家正式公布的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