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
“诔文”属于哀祭文中的一种,在《文心雕龙》与《昭明文选》中同时有这种文体,而因两部著作的作者创作时间、所持身份、著作时间、文学观念的不同以及著作的体例的差异,使得刘勰和萧统在诔文的选择上有了明显的差异.刘勰更侧重于对诔文追本溯源的评价,其中有评价高的作品,也有给予不好评价的作品,相比较下而对读者产生导引作用;萧统则是在《文选序》中总评以后选入他认为是上品的文章,并没再有更多的评述,是用一种选文的倾向来导引读者,因而二者选文不同和选文标准的分析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其在万乘”条,标点值得一议;“逮尼父之卒”条,有两处可作校字之议。“至柳妻之诔惠子”句的译文问题;辨证歌文王、颂后稷的篇名,刘勰并未将《诗经》中述祖的颂诗列作诔文;指出“淮雨”的校改问题;“庸器”的训释;论蔡邕碑文的四句之解释;郗、郄二姓,自不应互混,“”应校改为“郗”;碑文的出现晚于诔文,“事先于诔”自应指最早立碑之举;碑文的写法可以接近于铭,可以类似于诔,但铭文、诔文都不能取代碑文,它是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有几处提到王充,似乎有些不以为然,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受到王充的影响.其实刘勰所受王充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因身世对写作的推重上,特别是在立意写有体系的专门著作这一基本点上,颇有相近之处.此外,刘勰<文心雕龙>关于文的观念、关于作家和创作的思想以及对纬书谶文的看法,和王充<论衡>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方面最重要的三部著作: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以及刘勰《文心雕龙.诔碑》都涉及了对诔的论述,且观点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诔的礼制变迁、诔的文本变迁两方面的梳理,试探讨这三部文论作品对诔的论述是与诔本身发展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孟子"知言"说的文学意义是从文学接受角度立论,被认为是一种接受美学。刘勰对孟子"知言"说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从创作立言角度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理论命题。此命题必然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心"、"言"、"文"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成为刘勰"搦笔论文"的理论基础。从此出发,刘勰提出了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此外,该命题也表现了刘勰对立言者主体精神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文论家刘勰曾言:"论如析薪,贵在破理。"意思说,议论事理,好像是在劈柴,要照着木柴的纹理去劈,才能容易地将木柴劈开。笔者以为,刘勰的这句话对议论文写作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是,议论文写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走向深刻。这是文体特征的要求,《高考说明》中对一类卷的要求是"分析深刻、立意独到"。第二,要想将议论文分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在写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之前,曾有一段文字,谈了他对哀祭类文辞的写作见解:“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已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套头,填几句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方是,不可尚文藻而失悲切。”(今本已删,据脂戚本)力主“性灵  相似文献   

11.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对各种文体的论述,并提出了"体要"的概念.本文通过梳理这些论述,在文体的基本品性和不同文体写作的关键、要领等方面,对"体要"进行解读,在事义、辞采、情志、结构等具体层面上阐释并重构"体之要"的内涵.对"体要"整体而合理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刘勰的文体观念与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诔是一种古老的应用文体,《文心雕龙》与《文选》均对这一文体进行了评论与选录。由于刘勰和萧统的著述宗旨存在差异,体现在诔文的评录标准上,两者亦有所不同。本文试从诔文的文体功能、体制特征和文体特点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两者之差异及原因,并对诔文的生成和流变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揭示了刘勰“文”思也即“文”的观念的四个层次——道文、人文、文章之文、文学之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其特性,以说明他不仅意识到了文学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且抓住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刘勰“文”的观念自成系统,既开放、又辩证,相当深刻地把握了文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6.
“六义”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对写作文章提出的要求,其前提是为文应当“宗经”,直接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讹滥”的文弊.刘勰所说的“文”应该是包括文学类文体在内的各种文体,这是准确理解“六义”的前提.“六义”是刘勰在“宗经”的基础上提出的六条为文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文论家都以草木意象来说明、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尤为典型。《文心雕龙》遍及文学理论中的创作、鉴赏及文学观念等各方面,具有体系性,体现出强大的理论意义。草木意象作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抒发、赏析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刘勰通过"草木意向"分析了《文心雕龙》中"情"—"物"—"采"的关系,通过"草木意象"探讨"文原于道""经典学习"及"继承和革新"诸多重要问题,为此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出了理论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18.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9.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都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内容。刘勰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以"经"为正规范浮艳文风,拯救时弊;叶燮则提出"正变盛衰互为循环",颠覆"伸正离变"的传统,以"变"去消解当时主正文风。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认为叶燮的"正变"思想更有利于诗歌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自由想象,超越了刘勰以"经"为标准的"通变"思想,并提出叶燮的"正变"观念正是孔子诗学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