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唐代的史学与佛教密切相关:由于佛教的盛行,增加了与佛教有关的史籍,丰富了史书的内容,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这正是唐代史学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或是在家修行,持斋念经,布衣蔬食,放生施舍,修经造像,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有中年孀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神祇信仰,不仅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妇女在精神解脱、情感体验和参与宗教社会活动方面拥有了同男性同样的权利,而且还为世俗社会那些难以扮演社会角色的女性信众提供了某些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得她们得以从宗教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关中唐代药师佛造像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佛教史上,随着药师佛经典的传译,药师佛信仰在中土日渐兴盛。特别是在关中唐代佛教石窟以及长安佛教寺院里,都有许多药师佛造像,这是印度佛教不断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关中唐代药师佛造像表明,药师佛不仅具有拯救幽冥众生职能,还是横化三世佛之一,这一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佛教把自然山水“意象化”,使自然山水成为佛理依附的对象。以心悟的虚空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空无虚静。唐代文人从体悟生命境界的角度接受佛理的“微言大义”。以心悟的自由摆脱社会的功利性束缚,以禅宗的“不立之字”、“棒喝悟道”的修行方式追求诗文意境的含蓄,使得唐代山水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追求虚静、淡雅的自然山水意趣和意境清幽、恬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伦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朝廷、官府树立、表彰道德楷模对女性进行道德教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种种美德,这种情况在西安碑林新藏唐代墓志中多有反映。透过墓志所描述的典型女性形象,从女性婚前个人修养、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影响诸方面可以管窥唐人崇尚的女性美德,体味唐代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在对外开放及对外交流空前繁荣的唐代,早已传入中国的佛教依旧方兴未艾,西方传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亦先后流行于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唐代长安等地所流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及佛教等并不纯是来自西亚、罗马、印度或经中亚而传播来的宗教,而是指其在东传的过程中,受到中亚等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带有中亚风格与色彩的宗教。唐代中原一带的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研究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被佛教史研究者视为佛教思想呆滞的保守期。在这个保守时代,女性群体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女性在遵循传统的封建礼教标准的同时,又努力在佛教信仰过程中开辟出自由的生存空间。近十年来,史学界对明代的女性群体与佛教关系也有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在回顾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研究的缘起和发展状况的同时,从女性的佛教观、佛教中女性的主体地位和文学作品中女尼形象这三方面来对明时期女性与佛教关系作深入的探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和评述也势必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陇右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播的通道。唐代陇右东端佛教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其中高僧辈出,各家宗派学说纷呈。族信奉般若学和《尊胜陀罗尼经》。唐代所建造的石窟、修习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高僧大德,更有秦州军人、大大像更是遍布陇右东部各地。武则天时期泾川大云寺供养舍利及金棺银椁的出现,反映了盛唐陇右东部地区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而孟诜《石函铭》的发现,可证孟诜家族是世代信佛。泾川县发现的《高公佛堂碣》为研究唐武宗会昌灭佛提供了间接物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11.
对唐代和亲公主的婚姻礼仪及家庭生活进行研究,一则可明晰婚姻礼仪的传承与变化;二则可扩大唐代历史研究的视野;三则从妇女史角度看,可见唐代公主的不同风貌。和亲公主的婚礼与一般公主婚礼相比,有了悲壮及异域的色彩。一般都要经过册公主、求婚、亲迎、送亲、改汉为胡等过程。和亲公主婚后一直处在屈辱、动荡不安的家庭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嫁祖孙三代、殉葬、媵婚、被抢、被杀等。  相似文献   

12.
唐代道教盛行,涌现出大量的道教信仰者,妇女群体就是其中一支。她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信仰道教的原因各式各样。由于道教自身的局限,信仰道教的妇女人数相对于佛教是比较少的。即便如此,妇女群体尤其是后妃公主信仰道教,为唐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宦官奉佛之风十分兴盛,从西安碑林新藏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可以看出他们奉佛的思想根源。墓志反映,唐代宦官或为佛陀庇佑,或为禳灾灭祸,或为祛病回生,或为避满招损,从而虔心归佛。通过考析新出土的唐代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可以达到据史传以考遗刻,复以遗刻还正史传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终唐一世营建了许多行宫别苑,而与行富有关的书法、绘画、乐舞、杂耍、佛教、旅游等文化现象,使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载体,展示了唐文化辉煌灿烂的瑰丽篇章.灿若群星的行宫是唐文化的渊薮,颇具光芒的行宫文化是唐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唐代“和亲”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289年间,周边民族曾多次向唐朝皇室求婚。据不完全统计,正式请求和亲的活动达40余次之多。对于这些请求,唐王朝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些答应了,有些则予以拒绝。有唐一代,共确定用20位公主与10个不同的民族和亲。这些和亲大部分都实现了,但有几次出现了变故。最终有16位公主分别嫁给了7个少数民族。虽然实现和亲的情况比预期和亲的要少,但这在中国古代史上依然是空前绝后的盛事,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6.
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从汉代到唐代,历代统治者都用明确的人才标准来规范文学之士。在历代的"求贤令"、"求贤诏"等政治文献中,这种标准历历可见。相对于唐代以前诸朝而言,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是一种综合了儒学、文辞、智略、品德诸因素的文化实体,它既肯定并要求文学的独特性,又强调并鼓励文学的政治性;它既没有回复到汉代的文章与学术合一的文学概念上,也没有走向片面地追求词采和声律的境地,是比较健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