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利巴韦林软胶囊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方法:以正交设计实验法筛选出适合的处方,并确定制备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利巴韦林软胶囊的溶出度与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利巴韦林软胶囊的溶出度和含量的测定均符合规定。结论:利巴韦林软胶囊的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可行,稳定性好,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能够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以制剂的硬度、脆碎度、崩解度、含量、含量均匀度、溶出度为指标,优化片剂处方和制备工艺;同时,建立高效液相法进行含量测定。最终确定的处方为苯磺酸氨氯地平6.944 g(以氨氯地平计为5 g),微晶纤维素135 g,预胶化淀粉45 g,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5 g,交联聚维酮6 g,硬脂酸镁2 g。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回收率高,适用于该片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公司计划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片产品,但在产品工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崩解时间不稳定,溶出度低等问题,实验为提高产品溶出度。方法:我们在原设计处方基础上,加入了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s-HPC)、吐温-80、淀粉等4种辅料和设计了不同组成、不同用量的组方,以确定其适宜的处方与生产工艺。结果:吐温-80能较好的提高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头孢克洛颗粒的处方工艺研究,确定其最佳处方及工艺条件。方法:经过系统的工艺研究,筛选出头孢克洛颗粒处方中润湿剂、助悬剂、填充剂、粘合剂、矫味剂等用量,以溶出度和口味为指标综合评分,筛选最优处方。结论:所确定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口感良好,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头孢克洛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方法:经过系统的工艺研究,筛选出头孢克洛胶囊处方中稀释剂、助流剂、润滑剂的用量,以溶出度为指标综合评分,筛选最优处方。结果:优选的头孢克洛胶囊处方工艺合理,溶出快,30min累积溶出达95%以上,质量稳定,便于大生产。结论:所确定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并选出最优处方。方法:以崩解时限为指标对处方进行选择,最初采用湿法制粒压片,设计的处方崩解时限都较长,故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并进行了三批放大试验和质量检验。结果:经筛选所得处方制备的片剂外观光洁,30秒内能崩解完全,药物溶出快,并全部通过2号筛,HPLC法测定含量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分析头孢克洛分散片的处方工艺,以及以头孢克洛为主,盐酸溴已新为辅的分散片制剂质量。方法:研究并分析头孢克洛、盐酸溴已新以及相关辅助材料的影响因素,在选取恰当辅助材料的基础之上,针对头孢克洛片的处方工艺加以合理优化,并通过以溶出度为衡量标准的试验方式,分析所制备头孢克洛片的制剂质量。结果:本文所阐述的头孢克洛分散片处方工艺简便,具有分散溶出快的特点。试验研究测定结果显示:在25min时间范围内,按照本文处方工艺所制备而成的头孢克洛分散片累计溶出率达到了95%以上,证实其质量稳定有效。结论:本文所述处方工艺下所制备而成的头孢克洛分散片质量稳定,符合现行中国药典基本要求与规范,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克拉霉素颗粒的处方工艺研究,确定其最佳处方及工艺条件。方法:经过系统的工艺研究,筛选出克拉霉素颗粒处方中润湿剂、助悬剂等用量,以溶出度和口味为指标综合评分,筛选最优处方。结论:所确定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口感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立环维黄杨星D(CVB-D)舌下片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以片剂的硬度、片重差异、崩解时限、溶出度等为指标,逐一筛选湿法制粒压片工艺的关键参数;以确立的CVB-D舌下片制备工艺制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20目筛制粒、整粒;70℃干燥1 h;压片直径6 mm,压力6 kg。所得CVB-D舌下片均在60s内崩解,前5min内溶出度达63%以上,前30min溶出度达90%以上,常规质量检查项目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有关要求。结论:所确立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所制CVB-D舌下片崩解迅速,溶出快而完全,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改善白藜芦醇的溶出情况。方法:利用溶剂-熔融法制备白藜芦醇固体分散体,以溶出度为评价指标,考察载体种类、药物与载体的质量比、无水乙醇量,优化白藜芦醇固体分散体的处方。结果:白藜芦醇固体分散体的最优处方为:载体材料聚维酮K30,药载比1:9,乙醇量15ml,所得白藜芦醇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为72.49%。结论:该工艺方法简便可行,可改善白藜芦醇的溶出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氯沙坦钾片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首先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处方;其次对氯沙坦钾片的合成制备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了国内的原料供应情况,对其原有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以优化后的处方制备的该片剂外观光洁,所得溶出曲线的相似度高。优化后制备氯沙坦钾片的处方合理,制剂稳定,溶出符合药典要求,能够制备出性能优良的氯沙坦钾片。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制备替米沙坦片的工艺及其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高效、准确的反相高效液相法对其中主药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以优选处方工艺制备的样品外观、崩解时限、溶出度等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并且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回收率高,适用于该片替米沙坦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休止角、堆密度、累积溶出度、含量、含量均匀度等为考察指标,考察不同粒径苯磺酸氨氯地平原料对制备工艺、累积溶出曲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粒径苯磺酸氨氯地平原料对该产品制剂工艺、累积溶出曲线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考察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稳定性,确定其有效期。方法:在不同温度、湿度和时间下,取样检测其外观性状、重量变化、含量、有关物质和溶出度的变化。结论:通过检测结果确定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贮存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试验确定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处方及工艺参数。方法:通过实验对处方量中的活性炭用量,工艺中灭菌条件和pH条件等进行试验筛选。结果:按照筛选出的处方及工艺参数生产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结论:该实验筛选出的处方及工艺参数为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盐酸吡格列酮片的两种制粒工艺,优选最佳工艺。方法:以粒径分布、流动性、松密度等粉体学特征以及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溶出度、片重差异为质量指标,评价湿法混合制粒和流化床一步制粒工艺制备盐酸吡格列酮片的优劣。结果:流化床一步制粒工艺制得的颗粒与湿法混合制粒的相比,其粒度更均匀、流动性和可压性好,其它质量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综合考虑多项指标,采用流化床一步制粒工艺制备盐酸吡格列酮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实验确定注射用棓丙酯的处方及工艺参数。方法:通过实验对赋形剂、处方量中的活性炭用量和冻干工艺等条件进行筛选。结果:按照实验筛选出适合的处方及工艺参数生产了三批样品,经检验该样品符合质量标准。结论:该实验筛选出的处方及工艺参数合理,利于生产操作和样品制备。  相似文献   

18.
中药片剂生产中经常使用浸膏,有的处方中浸膏的使用量较大,在制粒生产中如使用不当将很难生产出满意的软材和颗粒,本文将主要对用浸膏作为粘合剂生产的中药片剂的工艺的探讨并重点阐述处方中大量使用浸膏时制粒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原有生产条件下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寻找出影响产品溶出度的因素进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解决阿莫西林胶囊生产过程中溶出度较低问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方法:通过分析影响溶出度的原因保证在相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确定最佳方案。结果:采取由有效措施后提高了阿莫西林胶囊的溶出度。结论:采取的有效措施方法简单易行能保证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花红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花红分散片的质量标准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槲皮素的含量,同时对药物的溶出度与普通片的进行对比测定。结果:按处方制备的花红分散片各项指标均合格,并且本品比普通片的溶出速度有显著的提高。结论:本实验中槲皮素在0.027—0.14u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6%(n=6)。本实验所研制的花红分散片处方合理,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