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少林武术产业的现状,阐释少林武术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通过产业集群的理论,揭示少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并运用SWOT分析少林武术产业集群的优、劣势,提出少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少林产业集群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少林产业集群的优、劣势进行了SWOT分析。研究认为,武术培训、旅游已初具规模,走上产业集团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关政策实现武术办学、武术旅游由流量型、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并最终达到武术产业多渠道、集群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少林武术对登封武术产业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武术产业的合理发展和良性资源配置使得登封在经济上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武术产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很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引导的结论,希望能为登封当地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性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促进登封少林武术经济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体育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武术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功夫在全球享有美誉,少林武术产业则在我国武术产业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北少林武术产业建立相对完善,南少林武术产业正处在起步中.文章着重对南北少林武术产业进行罗列、分析与比较,促进南少林武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武术产业集群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剖析了河南省武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和机遇,对河南省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武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现阶段武术产业发展的特征与功能定位,认为武术产业具有产业定性的双重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和关联性,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产业空间的集聚性等特点。武术产业具备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的优势,可充分挖掘其资源,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借助集群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武术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少林武术文化研究进行归类,从研究成果划分来看,分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多学科交叉性思维研究少林武术文化,走出站在少林武术圈研究少林武术的"魔咒",追溯少林武术的"形而下"之本,探讨"形而下"少林武术面临的困境,尊重少林武术文化发展规律,提出少林武术文化消费观念,促进少林武术文化"非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借助少林武术发展河南武术产业的可行性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世界传统武术大会”的举行,使少林武术独特的资源优势凸现出来,使河南武术产业的发展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登封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经济链为研究对象,分析登封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总结登封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以期为同行产业提供借鉴,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考察人文因素在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主要结论:本地文化传统是推动集群的内源动力;家族网络与拼搏精神孵化了集群分工的集聚与扩散;海外华侨网络助推了集群的萌芽与发展。此外,人文因素对产业集群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在特定阶段产生正面效应的人文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同样可能会变为集群提升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指区域产业集群经过努力而形成或创建的为该集群内企业所共同拥有的品牌,建设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有利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对策包括: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准确定位、整合传播、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12.
1.产业集群理论阐释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2.发展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实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能够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对提高体育用品业竞争力具有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拐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体育旅游产业驱动要素的跃升,体育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使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必要性.全面提升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应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发展路径,促进集群中的企业壮大,积极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雏形。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其他相关产业联动机制的形成以及对我国其他区域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阐述了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与战略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龙头、产业链、支撑服务体系等方面对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健康并极富活力的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集群框架,为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产业集群建设是推动我国滑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的必然选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剖析滑雪旅游产业集群内涵、特征与价值,并从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建议。研究认为:滑雪旅游产业集群具备空间集聚性、产业关联性与资源共享性,能够满足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需要。我国滑雪旅游产业集群在顶层设计、产业协同、产品供给、集群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可通过完善相关政府顶层设计,强化监管机制建设;探索特色化发展模式,助推产业集群协同共生;强化供给体系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多业态融合;重视创新推动作用,增强危机应对能力等方面推动实现我国滑雪旅游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李敏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241-241,243
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做大做强体育产业的必然途径。体育产业的巨额利润几乎全部来自于产业集群。依靠集群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垄断了世界体育生产和消费市场。作为我国的冰雪大省,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轮廓,需要从资源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在分析集群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集群存在的问题,并在集群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理论分析和实际分析相结合、文献资料法等方法,综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结构与优化理论、产业经济学、体育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滑雪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高级形式,能够带动相关产业自上而下的发展,探讨了产业集群推动滑雪旅游产业集群升级优化的推动要素,并在推动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滑雪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动力、滑雪旅游产业经营动力、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动力,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政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杨明  郭良奎 《体育与科学》2007,28(3):27-30,8
本文通过探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形成路径以及区域分布、产品类型,分析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经营环境恶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政府职能缺位导致盲目发展集群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应该制定、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王加益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22-25,5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认为浙江、广东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差异点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不同,主体不同,结构特征不同,企业植根性不同以及政府作用不同.浙江、广东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相同点是:乡村是两地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落脚点,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共同面临产业环境恶化,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由此认为制度创新是两地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关键;两地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应该巩固优势、补强劣势;积极升级演进,由外向型向国际性发展;政府必须合理作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育会展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晋江鞋博会、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为例探讨体育会展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认为体育会展是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助推器,为产业集群提供展示舞台、促进其品牌发展、为其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是体育会展的坚强后盾,能够提升会展的影响力、促进其品牌效应发挥、推动其实现转型升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