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晓希 《湖北教育》2002,(23):16-16
走上工作岗位,每当我和学生谈完话后,学生就会给我深鞠一躬,时常令我措手不及,我不知道在学生给我鞠躬之后我该怎样做。然而;时间长了,在内心情不自禁涌起一股幸福感的同时,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学生对我的尊敬。并且我也习惯了在和学生谈话时我坐着,学生站着。可有一天,我发现这种思想该换一换了。  相似文献   

2.
张雪琴 《考试周刊》2012,(28):177+98-177,98
一、美好的记忆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来自学生的温情。在母亲节,我收到了来自学生的短信,在短信中,学生称我"老师妈妈"。在端午节,不会包粽子的我意外地收到了学生自己包的粽子,心里涌上的感动无法用语言表达。学生还送我老家的特产,让我感觉心里暖暖的。春暖花开,万物更新,学生邀我一起到大自然中踏青,我们用相机把美好的点滴记录下来,我体会到了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我和学生一起爬长山,在爬山  相似文献   

3.
我的学生是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热情奔放。课堂上,我领着学生沐浴《春》的温馨,探索《死海不死》之因,同情《孔乙己》之不幸;课堂下,我和学生活跃在操场上,漫步在林荫下、亭台间。虽然学生几乎占去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从中也得到了许多。我赢得了学生的信赖,我拥有了学生纯洁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我的学生是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热情奔放。课堂上,我领着学生洙浴《春》的温馨,探索《死海不死》之因,同情《孔乙己》之不幸;课堂下,我和学生活跃在操场上,漫步在林荫下,亭台间,我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虽然学生几乎占去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也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崇拜。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认为.作为班主任.在学生心中建立威信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时也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更多的时候.我是板起面孔。装出一副威严的样子。看着学生害怕和在我面前乖巧的样子,我很得意。也许。换了角色,我已经忘了做学生时.我也讨厌只知道说教而且不会笑的教师。于是。我和我的学生,错失了很多原本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     
我从来没有一个学生是神童,但那晚我成了一名学生—罗比的学生。他做老师,而我做学生。因为正是他教给我坚持不懈和爱的真谛,教会了我相信自己甚至是寄望于他人的意义,哪怕你并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做。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六年级的语文教师 ,在批改作业中 ,我发现不少学生的字写得很漂亮 ,而且有些学生的字居然超过了我。这时我才忽然领悟了唐代文学家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真正内涵。我为学生的进步而感到欣喜和自豪。可我转而又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写字方面怎么能落后于学生呢 ?除非他们以后……想到这里 ,我忽然灵机一动 ,为什么不和学生比试比试呢 ?于是 ,我要求学生认真写作业 ,我自己也认真备课。每个星期利用班会课 ,把我的备课簿和学生的作业本放在一起展览 ,比一比谁写的字好。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 ,没想到学生的作业变得格外工整…  相似文献   

8.
今天上音乐课,学生学习高音谱号和音符的形状,我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画,学生在下面直说懂了,会了,我以为那么简单的内容学生早该会了。到快下课时,我随意抽了一个学生上讲台画高音谱号,没想到他画得简直不像样,我又抽了几个学生,还是没有掌握,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我想象的水平,我以为很简单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很难,我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的发现学生荡漾着的笑容在数学课上慢慢消失,我的心里充满了焦急和困惑。课间,偶然翻开学生的书本,我发现这个小家伙居然把全书的内容都写完了。回想我的课堂为了统一的进度,统一的作业,我不允许学生写后面的作业。在课堂上学习已经熟悉的内容,缺少了趣味,没有挑战性,这样的数学课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我的深思。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穿梭在学生的中间,了解学生的想法,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的奇思妙想让我大开眼界,我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会有这样的思维:让我们走出教室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一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接手初一新班时,我突发奇想:何不让我的学生写周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喜爱文学,又能使我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我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使学生在我的关爱与引导下健康成长,于是周记走进了我和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我走过了十二个春秋,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和英语教学工作,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我的感情、我的精力.在这期间我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有些和学生交往的成功案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养学生注意主动观察周围的生活的意识,我决定用学生身边的常见事物来激起学生的观察欲望。我设计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堂伊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校园里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应该简单地回答:“绿色的、椭圆形的”。随后,我提出我的看法,让学生听到了我的看法后带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的懊悔去观察校园里的树叶。我认为,这样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导入。而且我认为学生是应该能够感兴趣发言的。但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人发言。在一段漫长时间的等…  相似文献   

13.
学校组织慈善捐款,我左顾右盼,捐了10元。我的学生捐10元以上的有数十人。我想:我不如我的学生。学校组织劳动,我把分给我的任务分给我的学生。事后,校长表扬我干得好,我默受了。我想:我不如我的学生。我办公室门前的杂物,都是过往学生捡起丢到垃圾箱。看着门前的干净,我想:我不如我的学生。放学后,我总是爱打纸牌,学生们都在学习。看着他们,我心想:我不如我的学生。在校园里,看着来滋事的不法分子,我躲进了办公室,还是学生们将其赶走。我想:我不如我的学生。还有许多方面,我不如我的学生。有这样感觉的不只我一人。鲁迅在他那篇著名的《纪…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所以,每天快乐地面对工作和学习是我对自己和我的学生的要求,实践中我也比较成功地实施了我的这点理念。许多同事开玩笑问我:“每天和学生‘斗智斗勇’,你不累吗?”我总是笑着说:“学生陕乐,我就快乐;学生幸福,我就幸福;学生喜欢我,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下半年,我在网上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寒假前,我把邮箱地址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假期与我联系。春节前,我的邮箱收到很多的贺年信。让我惊喜的是,几个平时老是不吭声的学生也小心翼翼地向我打了招呼。我立刻一一做了回复,既有问候和答谢的意思,也如实把我对他们的惊喜感觉一一表述。此后,我和学生们的网上交流非常频繁,我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也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在网上,我是所有学生的朋友。我严格遵守与他们交流的原则。一是保密,学生们告诉我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我不对外人谈及;二是尊重,他不愿我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我就不追问;三是平等,对他们的意见,我只是倾听、  相似文献   

16.
陈宇 《班主任》2009,(4):12-15
都说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三年就是一代人。按此说法,我和我的学生已经相差了好几代,但是我从未感觉自己远离了学生。我也一直努力追赶时代的脚步——我是学校里第一批使用寻呼机的教师、第一批使用手机的教师、第一批拥有私家车的教师……这些第一为学生塑造了一个新时代教师的形象,拉近了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也在向学生、家长、同事昭示着,我在享受着教育给我带来的巨大幸福感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享受生活的追求。因为我深知: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生活方式现代、个性阳光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用爱筑梦     
正我是山西省黎城县一名乡村小学女教师,从教20多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每接到一个班级,上课总是看着花名表叫学生回答问题,短短一月时间我就将自己班内50多名学生对号入座。学生很喜欢我也很喜欢我所带的课。我所带的课每年成绩都很优秀。从教这么多年,有这么多学生朋友,我真的很开心,我成了他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和玩伴,我成了学生心目中最好的指挥官。可是今年不一样了,我新接了个班,有50名学生,其中48名正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数学阅读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和学生一起阅读《小学生数学报》。它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联系数学课堂,适合各个层面的学生阅读。在实践中,我努力让读报和学生的数学学习结合起来,推进学生的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穆乃善 《中小学电教》2011,(10):124-124
我教给了学生什么?工作之初的几年,在没当班主任之前,我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偶有反省时,也不过是“我把今天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我耐心地说服教育了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和那些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谈过心了……”但是当我担任了班主任后,尤其是近几年,我经常在想(更多的是反思):我交给了学生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关爱学生?他们仅仅需要的是这些吗?  相似文献   

20.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我规定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觉学生慢慢地能够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见解了,有的学生甚至总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是想和我讲的悄悄话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