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在同一时空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涉及人生理、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学节奏是一堂课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本文从课堂教学节奏的可比要素角度来探讨英语课堂节奏动态生成的形成策略,以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 句式辅助,读好节奏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师:字正腔圆,平翘舌分得很清楚。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生再读注意了五言诗“二一二式”的节奏)师:像这样自己练习摇头晃脑、有节奏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3.
张彦菊 《广西教育》2005,(7A):53-53
音乐中的各种节奏,都是源于生活中某种节奏的模仿,例如切分音的节奏就是模仿劳动中打夯时“嗨哟嗨”的号子节奏。切分音是音乐进行中经常出现的音型,也是视唱教学中,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音型之一。说其难教难学,是因为它打破了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强弱规律,使人难以适应和掌握。特别是在2/4拍小节内的切分音和各种拍子中的单位拍的切分音,更加让人感觉别扭。而一旦掌握了这个音型之后,人们又会喜欢它,因为它常在欢乐、愉快的旋律中出现。在教学的不断探索中,本人逐渐总结了一种“理解切分音的内涵,写出切分音的谱例、举出切分音的原型、分析切分音的过程、加深切分音的印象”的方法,使学生能快速且牢固地识记和唱准切分音。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和谐的教学节奏是指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习、发展的节奏相和谐。利用和谐教学节奏的创设,营造教学活动的和谐之美,应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学时空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措施。面对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所遇到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难题,高职院校要紧抓改革发展机遇,构建体现新时代要求、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反馈,发挥劳动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6.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智力是由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构成。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上述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本人在纵横码教学过程中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观察、评价和接纳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生动的情景,启发学生开垦“两耳之间的空间”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碧兰 《成才之路》2012,(15):58-58
有人说:“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这里的“身体动作”便是节奏,它是身体对音乐作出的反应。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的各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只有教师通过对各种音乐要素特别是节奏的学习和体验,加以提炼出通俗易懂的教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通向音乐领域的金钥匙,去培养和开启学生的节奏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在节奏教学中运用“四结合”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结合特定符号节奏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学田园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谁来评价等问题,建立劳动素养导向的田园劳动课程评价体系,重构田园劳动课程评价标准,采用“单+表+展”协同评价方式,落实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评价主体,关注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提升劳动教育有效性,让劳动评价真正发挥指挥棒的有效作用,从而点燃学生劳动热情,唤醒学生劳动内驱,鼓舞学生劳动激情,激励学生劳动创造。  相似文献   

9.
新接手了一个班,在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以后,我想表扬一批劳动特别积极的学生。我问大家:“谁愿意来帮老师在光荣榜上记录今天的劳动积极分子?”一个在劳动中累得满头大汗的小男孩手举得特别高。我问了他的姓名,面带微笑地说:“好!就请你——周海勇来  相似文献   

10.
“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有一个表情达意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等等。这些要素相互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它们共同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帮助学生熟悉、掌握这些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劳动歌曲”中往往采用劳动号子的节奏,进行曲节奏比较规整,抒情歌曲节奏比较自由、多变,舞曲节奏富有动感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要向学生介绍与音乐作品有关的知识。第一,介绍作者。任何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教学的节奏,就是教学过程的“紧张度”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以及学生的“反应度”的综合体。如何建立起良性的课堂教学节奏?我认为,语文课堂节奏应从教学文本轻重处理的节奏,学生情绪高低搭配的节奏,知识建构螺旋上升的节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2004,(3S):36-36
这是一堂教学评比课。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  相似文献   

13.
老县长拆开信封,戴上他的老花镜。什么?又是一封控告信!他再也坐不住了。三天来,这样的“控告信”,他已经收到了两封,都是控告秀岭小学的。说他们强迫学生劳动,影响学生学习和身体健康。一位家长还在信中愤怒地说:他的小孩只有十一岁,身体又弱,现在学校这样成天让他劳动,以后压伤了,累病了,谁负责?“到底搞什么鬼?”老县长气得“啪”的一声把信拍在桌上:“又不是当年‘大炼钢’‘学大寨’,哪来这么多劳动?”“还不是为了捞钱。”站在旁边的办公室主任鼻子一哼,冷笑一声说:“现在,有的人一切向钱看,早把人的眼睛看红了,捞了钱发奖金发补贴。”  相似文献   

14.
民歌来自于人民群众,贴近生活,一直受到广泛的喜爱,但也有很多人在欣赏民歌时,不知它是何种体裁,有哪些特征。民歌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有三种体裁:号子、山歌、小调。   号子是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它的音乐节奏源于劳动节奏,这种节奏起初是为了减轻劳动时的精神负担,而发出“杭 ”、“嗨哟”的声音,慢慢就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号子区别于山歌、小调的重要特征。另外,在号子音乐里存在着贯穿始终的基本节奏型,这种具有形象意义的基本节奏型,明确地反映出歌曲的音乐形象,让人一听就感觉到是在从事…  相似文献   

15.
易新华 《江西教育》2001,(11):55-55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为使节奏教学丰富多彩,提高训练效果,我将体态律动、生活语言、趣味游戏、打击乐器引进低年级音乐教学的节奏训练中,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老师也教得得心应手。一、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念读能力。体态律动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一种人体姿势,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对于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以往的节奏教学,最常规的节奏念读一律是用“哒”来完成,这种单调的念读,学生不易掌握节奏时值和识记各种节奏。我根据小学生活泼、爱动等特点,在节奏教学中,通常用走走、跑跑、快快…  相似文献   

16.
《劳动最光荣》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歌曲以形象的比喻和流畅明快的旋律表达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纯真情感。教材中它是作为听赏内容出现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赏明白“因为劳动创造了幸福生活,所以劳动是最光荣的”道理。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后,让他们结合歌词和课本上的插图说说“谁是爱劳动的,是怎样劳动的?”经过讨论,孩子们发言都很积极:“小蜜蜂爱劳动,她提着小桶在采花蜜!”“小喜鹊在叼树枝做房子呢!”“太阳公公在笑着给小动物加油呢!”“美丽的花蝴蝶在跳舞,她的衣服好漂亮!”“……”“花蝴蝶是在跳舞吗?别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暨“适合学生的教学”高层论坛就“适合学生的教学”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适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生的什么、适合的形式和标准以及适合与否谁来评断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身特点、学校文化构建、政治制度保障等方面来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以达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一直到加世纪上半叶,学诗都是特别注重吟诵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不管意义结构如何,都按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最好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学生就是最会答题的学生。其实不然,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教师出示《白杨》结尾句 :“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让学生来研究一下这句话 ,然后给这句话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甲 :一株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各指谁 ?学生乙 :“风沙”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丙 :“‘成长’明指白杨 ,暗指什么 ?”学生丁 :“整句话说明了什么 ?”问题提出后 ,随即进行答题、整理 ,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进而进行课外延伸 ,问学生 :“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成的文章是何等含蓄及意义深邃。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个方法 ?”“想 !”“那好 ,老师叫你们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