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蹈是身体有节奏的动作,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舞蹈艺术中,舞蹈与音乐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相辅相成。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舞蹈和音乐一直紧密相联。在古代,音乐与舞蹈就结合在一起,我国古代将音乐称为"乐舞"。在舜统治时期,代表性乐舞叫做《韶》,又称《箫韶》,孔子曾赞其"尽善矣,又尽善也"。秦、汉、两晋、南北  相似文献   

2.
乐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我国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古代乐舞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乐舞的特征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中国古代乐舞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从来不是以纯粹的音乐形式存在,而必然和社会文化、其他的艺术门类相关联。从史前社会的乐舞开始,音乐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而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因此,音乐欣赏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通过倡导“综合”的理念,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联系更多的相关艺术门类,从而实现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4.
乐舞以它独特的功能,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先秦的乐舞教育,主要是指西周统治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充分体现“礼”的精神,为“礼”服务的一种艺术教育。它是礼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下面就先秦乐舞教育思想作些探索。一、先秦乐舞教育的形式先秦的乐舞教育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法。它大约在西周得以确立,孔子及儒家学者最后使它更加完善,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  相似文献   

5.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为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祭祀活动在长期反复的举行过程中,逐渐程式化、秩序化,并形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泉征文化。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象征性文化精神,受这种象征性文化精神的影响,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就体现出一种泉征性艺术精神,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周代的乐舞艺术上。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等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出象征性艺术精神;周代的乐舞的队列,乐器的配制,乐舞的选用等,也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6.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唱”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从远古时期开始,“唱”就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先秦时期,“乐”原有的自在发展状态开始受到意识形态的人为解构,逐渐失去了它原始存在的独立性,逐步社会化为一种思想附属物,而乐教思想对早期戏曲形式中“唱”的艺术轨迹在主观上进行了诱发和引导,通过“乐化”的形式来传达“礼教”的思想,从而使前戏曲时期中的“唱”具备了合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传世文献和现代文化人类学视野中,乐舞均被视为文学艺术的源发形式。这一发端的设定,源于原始巫术活动对音乐舞蹈的广泛使用,也源于现代艺术理想对于历史的重建。在中国传世文献中,这一发端是由《尚书·虞夏书》中关于“百兽率舞”等乐舞神迹的记述昭示出来的,因此,对这类神迹的研究,就成为澄清中国艺术史源头并重建其历史进程的关键。从《尚书·虞夏书》看,“百兽率舞”是中国艺术的前礼乐形式,代表了上古乐舞所可达至的艺术高峰;它从巫术向礼乐的递变,为理解中国早期艺术史提供了有序线索,即从“乐与神通”到“乐与政通”;这一乐舞形式与上古圣王体系的关联,则使其被后世视为已逝黄金时代的表象形式,并因此被反复追忆并神圣化,于此,历史的起源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9.
先秦音乐文献中出现的“桑林”一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表地名。或指祭祀求雨的场所,或指会男女之地。二表乐舞名。用采娱神或娱人的乐舞。桑林不仅是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场所,而且是生殖崇拜的对象。先民在举行“桑林之祭”的祭仪之时,生殖崇拜的乐舞也会同步产生。表现生殖崇拜内容的乐舞,才是“桑林”乐舞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音乐历史上,隋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时期,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达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西域音乐传播并进入了中原地域,震荡了宫廷雅乐的正宗位置,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在此期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形成了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大繁荣。而龟兹乐则是西域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在隋朝的九部乐,唐朝的十部乐中,龟兹乐都被收录其中。在隋唐时期,龟兹乐已然成为了正统宫廷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翘楚,龟兹乐不仅在隋唐时期得到的高度发展和对汉族乐舞及文学与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传扬并影响了我国周边日本,朝鲜等地区。  相似文献   

11.
“绿洲丝绸之路”新疆段乐舞文物资料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文物资料是研究古代西域乐舞和古代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绿洲丝绸之路”的音乐文物资料,提出通过“逆向溯源”思维方法,结合中亚、西亚、北非乐舞文物资料及古籍,进一步揭开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乐舞史上众多的谜团。  相似文献   

12.
“音乐形象”是音乐艺术的一个核心问题。在音乐形象中,是只有声响运动,只有听觉感受,还是也有形象呈现,也有视觉感受,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局限于音乐艺术本身,而要有其它科学的配合。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形式,是由人的大脑实现的,因此,人的大脑的生理结构,就直接制约着音乐艺术这种意识活动形式。它是音乐艺术这种意识活动形式的生理学基础。此外,音乐艺术又是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诸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活动过程,因此,心理因素的活动过程也就制约着  相似文献   

13.
道教音乐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一宗具有独特民族神韵的艺术形式。它滥觞于远古巫觋祭祀乐舞,孕育于汉唐歌舞百戏,正式形式形成于南宋。之后,更获长足发展,在中国音乐百花园中大放异彩、独占鳌头,成为我国近世传统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舞蹈与音乐,这两门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从产生伊始就已经密不可分了。在舞蹈艺术的漫漫之路上,舞蹈与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和谐一致的融洽关系”,二者超越了简单的合作关系,音乐甚至成为舞蹈本体的组成部分。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都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坦露人的心灵。音乐不是舞蹈的全部,也并非舞蹈的核心,但不可否认的是,音乐对于舞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对舞蹈肢体的精彩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幕后”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音乐引起的情绪、情感体验的实验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文献《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意思是:音乐是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反映。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得到的丰富的感受予以情感的概括,再用有组织的具体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音乐。它是直接表达人的感情的艺术,同时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陈华 《文教资料》2007,(3):159-160
对于今天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来讲,艺术家们想要被大多数人认可就要从新定位,在形式和内容上就要寻求突破和创新,就需要他们找到新的契合点。于是“跨界”就成为突破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种音乐艺术种类之间的相互交融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更加激发了音乐家们对艺术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强调“学科综合”,音乐与美术被形象地称为“姊妹艺术”,而两者之间也的确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听觉艺术,是一种非具象性的艺术形式.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绘画的元素,就把这样的艺术形式转变得更为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好理解.但绘画的元素只能是一种辅助的工具,要巧用、善用,要跟音乐的各个元素有效地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8.
南阳是我国发现汉画像艺术的地区之一,汉画像数量最多,是研究汉代的重要资料。本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成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今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前我国一些地区与民族已经开展了音乐与旅游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将中原汉代乐舞艺术与旅游开发进行结合,从观赏价值、考古价值、市场价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曲艺的产生、发展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有异质文化的鲜明影响。蒙古族曲艺与蒙古族历史一样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的陶力、祝词、赞词到现代的笑磕亚热、蒙古小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曲艺大多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倒喇”作为一种蒙古族古代曲艺艺术,旱已经被历史所淘汰,被世人所遗忘。我们可以从有关“倒喇”的记载来探究“倒喇”的表演形式,从“倒喇”的表演形式以及“倒喇”的产生、发展及其消失的原因,可以论证蒙古族曲艺艺术“倒喇”是蒙古族说唱艺术“陶力”的衍化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