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要注意克服日常生活习惯的负面影响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动”还是“静”的.这一定势思维使大脑首先出现这么一种潜意识:只有对地面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动摩擦力,对地面静止的物体才会受到静摩擦力.  相似文献   

2.
关于摩擦力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擦力是一种既重要,又极易出错的问题.尽管教与学的双方对它的方向判断、大小计算足够重视,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是出现一些潜意识的错误.现在谈几点课本以外的内容,以求学生排除大脑中潜在的错觉.1日常生活习惯认识的负迁移1.1对正确掌握概念的负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习惯都是以地面为参照来判断物体是“动”还是“静”的.恰恰是这一认识上的定势,再加上初中阶段学习这部分知识强调又不够,导致高一新生再次学习摩擦力时,大脑首先出现这么一种潜意识:只有对地面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动摩擦力,对地面静止的物体才…  相似文献   

3.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原因是上述各物理量必须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才具有实际意义.对同一物体而言若选择不同物体为参考系上述各物理量可以不同,在解决直线运动类问题时大多数同学习惯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相似文献   

4.
正运动的描述是中学生学习相对运动的难点,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描述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学生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总是会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必须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切换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于是,笔者制作了相对运动演示仪,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题1.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司机由于具有,会向前倾倒造成伤害,所以驾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2.小明同学用4加N竖直向上的力去提质量为50kg、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接着小明同学改用10口卜水平向右的力去拉这个物体,物体以0.5“11瑞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为,物体受到的合力为3.某同学用力沿水平方向推丫个重为50oN的木箱在地面L匀速前进,如果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200N,那么人的推力是,木箱受到的合力是4.李明同学在学习了“摩擦办,,的知识后,他观察到一个现象:用铅笔写字…  相似文献   

6.
说“下”霜     
霜是北方冬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冬天早晨在路面、屋顶和田野上往往覆盖着白茫茫的一片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习惯说:“昨晚下霜了.”同学们学过物理后,应该对这一说法质疑.实际上,霜是水蒸气在地面附近的凝华现象.冬天的夜晚,如果不刮大风,地面上的物体温度迅速降低到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物体表面迅速凝华成固态小冰晶,这就是霜.如果地面上有一瓦片,即使是瓦片的下表面,只要定气畅通,照样屯会附上一层霜.由此可见,下霜其实并不是“下”.我国农历十月有个节气叫“霜降”,这个“降”也不贴切.说“下”霜@…  相似文献   

7.
习惯使我们对地球吸引着地面上一切物体的现象,看成是非常自然而且极普通的现象.可要是说,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所有物体之间都是互相吸引的,那就有一部分人不是十分相信了.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没有见过类似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不在我们周围环境里经常表现出来呢?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桌子、西瓜、人体互相吸引着呢?原因就是,对于小物体来说,万有引力太小了.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初学重力与重心时,往往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本文就通过对"重力和重心"学习中的易错点进行剖析,来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内容一、对重力的认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即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是否运动、是否受到其他作用力无关例1关于地球上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物体的相对运动时,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我们习惯于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但有时选择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可能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简单、方便、快捷.下面简单举例来说明.例1一艘船在河中逆流而上,河水流速为3米/秒,经过一座桥时,船上一只木箱掉  相似文献   

10.
物理问答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学甲把同学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的物体只能受到力,不会施力C.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  相似文献   

11.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的突破西安市45中学刘秀芳浮力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凭某些粗浅的观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干扰了正常的学习.部分学生认为,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作用,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则不受浮力作用.对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知道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且通常情况下重力约等于万有引力。地面上的物体肯定会受到地球施加的万有引力,但能说地面上的物体肯定受重力吗?  相似文献   

13.
机械运动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一样.我们平时描述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不指明参照物即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我们在研究相关问题时也习惯  相似文献   

14.
孙成永 《物理教师》2011,32(1):41-42
关于大气压强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体来支持它,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第二;可以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因为气体是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而这些分子必然要对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不断地发生碰撞.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1.大磅秤上站着一个重500N的人,同时放着一个重30N的物体,当此人用20N的力竖直向上提这个物体时:()A.磅秤上站着的示数减少20NB.磅秤的示数不会改变C.物体受到的合力为10N2D..如人图对所磅示秤,的物压体力A是静5止20N在水平地面上,则()A.地面受到的压力和A的重力是同一个力;B.A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反作用力;C.A的重力与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地面对A的支持力与A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3平.衡水力平。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如图所示.若用大小为F1的水平力作用于A,恰好使A、B一起做匀速运动;…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教科书上说:"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一个人站在匀速上升的升降机里,双手举着一个物体.站在升降机里的观察者说:"人对物体没有做功,因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站在地面上的观察者说:"人对物体做正功,因为人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发生了为位移."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呢?这是因为:物体是否发生位移、发生位移的大小都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一.瑞雪兆丰年温度在0℃以下才会形成雪,“很冷”的雪盖在地面上,可以想象地面也会冷起来,似乎有雪的地面温度比没雪的地面温度更低。其实不然,原因是:雪花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和一切疏松的物体(如棉花)一样,里面含有较多的不流动的空气,不易传热,加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正确)1.关于力,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B.力不一定总有受力物体.例如,一个人用力向外推掌,用了很大力,但没有受力物体C.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一定和地面垂直D.  相似文献   

19.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有在选定了参考系之后,才能对物体的运动作出准确地描述,孤立地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无法描述。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一般是符合我们平时的习惯,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这样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我们平时的习惯相符。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理科月刊》2 0 0 0年第 7期上刊发了“如何给重力下定义”一文 .文中作者认为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 95页上重力的定义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太 口 罗嗦 ,不如改成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 .其理由有二 :其一 ,教材上的定义过于冗长 ,“地面附近”这几个字应删去 ;其二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是一句被动语句 ,如此表述也是 口罗嗦的 .因而 ,文中作者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重力的定义进行了上述修改 ,且作者认为 ,这么一改既科学又简洁 .岂不知 ,这么一改却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