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绵阳市1980—2010年相关统计资料,在耕地总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绵阳市耕地资源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结果表明:1980—2010年绵阳市耕地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也逐年下降。总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总产值、财政收入、第三产业产值以及人均GDP是影响绵阳市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1985-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耕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性显著,耕地总量及人均量均呈逐年减少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主要驱动因素;从保护耕地资源的角度,应关注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问题,降低经济发展的耕地消耗强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相关及回归分析对楚雄市1994年至2011年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楚雄市城市化率呈稳步缓慢增长趋势;而耕地面积数量则表现为波动性的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耕地面积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1)1994—2000年,年末耕地面积逐年缓慢减少;(2)2001—2003年,快速下降;(3)2003—2008年,保持平稳状态;(4)2008年后呈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楚雄市耕地面积整体走势表现为一个不规则的"U"型。总体而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先下降后增加。最后,提出保护耕地资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业结构的大调整 ,客观上需要占有大量耕地 .而耕地后备资源相对缺乏 ,致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新的土地法律、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使保护耕地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必须予以解决 ,方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耕地-粮食-人口系统与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1980-2009年相关数据,在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计算耕地压力指数,分析该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相似变化趋势;省内各市耕地压力指数差异较大,北部地区耕地压力指数波动大且耕地压力明显。针对问题提出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与预测,计算出保障广东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数量的底线:2005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分别为212.22万hm^2和0.0262hm^2,2010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为201.45万hm^2和0.0237hm^2。针对目前广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实现广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统计数据,阐述了2009-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和粮食总产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分析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进而剖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并阐明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10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总体上保持了增长态势,同时耕地面积也主要呈平稳增加趋势。(2)粮食生产水平不仅受到耕地资源总量与人均耕地占有量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阜阳市199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验证各影响因素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阜阳市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经济社会的各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加将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而人均GDP、城市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耕地面积负相关。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带动作用、严格限制乱占耕地行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安市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从1978—2003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及人口数量等统计资料出发,分析了西安市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不同年份的动态变化,并简要阐明了其变化原因,同时也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已经影响了粮食生产,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粮食安全生产的瓶颈.同时,采用单元指数回归分析与自然增长法,预测2010、2020年该市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口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洛阳市耕地保护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市耕地严重短缺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将进一步减少 .针对这一现象 ,文章通过对洛阳市耕地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  相似文献   

11.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基本资源和主要物质基础。土地区域性综合整治及城乡一体化规划,既要有益于城市、农村和谐发展,又要保障最基本的耕地“红线”。采用“AEZ法”计算研究区域的理论光温水土(土地)生产潜力,并同该区域复垦区的实际产量和区域标准粮总产量进行比较、分析,评估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后的生产潜力,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区划。通过“先补后占”实现区域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不仅要重视复垦土地单位的数量,更要关注其质量的维持、提高;这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耕地质量、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动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争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比例变动趋势、粮食单产变动趋势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并探讨粮食持续增产的耕地资源约束力,然后提出提高耕地产能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对耕地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等模型计算其数量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耕地面积与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城市化率等区域经济驱动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人口数高度正相关。针对郴州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与生态安全协调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等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研究是保障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本要求。利用已有各种调查资料和外业样点调查资料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和林格尔县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投资效益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和林格尔县可增加耕地面积7758.81hm2,规划期内可获得纯收益45389.00万元,回收期为5.2年,具有可行性,通过土地开发使和林格尔县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并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本文利用单因素评价方法开展新增耕地潜力预测分析,对各类型预测潜力进行分级,其中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的潜力为1075.70公顷,潜力区主要分布在五申镇、古城镇、伍什家镇,农村建设用地补充耕地的潜力为38.47公顷,潜力区主要分布在新营子镇,土地复垦补充耕地的潜力为169.32公顷,主要分布在伍十家镇和古城镇;宜耕后备土地开发的潜力为186.36公顷,主要分布在新营子镇。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耕地面积及农业经济增长1990~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为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明确两时间序列的依存和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安徽省耕地面积和农业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耕地面积是农业产值的原因,而农业产值不是耕地面积的原因,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农业生产体系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耕地资源的综合产出率至关重要。此外,要确定合理耕地占用量,着力解决当前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全情况下"征用+批租"模式的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对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分析入手,提出了以提高土地集约化发展来提高城市化程度,保护耕地的对策。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能更有效率的用地,能够提高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楚雄州的各类土地资源的历史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判断,同时,对楚雄州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状况进行评价。结论为:第一,土地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密度增长速度快;第二,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分布不均匀;第三,土地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利用结构变化不大;第四,楚雄州的综合承载力始终小于实际承载人口,处于超载状态;第五,2002年到2015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是中国近代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典型范例.火车轮子伴随着20世纪的钟声把石家庄拉入城市化的轨道,从20世纪初至民国前,石家庄发生了巨大变化,耕地被出卖、农业劳动力转移、外来人口聚集、商业与服务业崛起、空间建筑大改观、地理地位大提升,这林林总总的变化拉开了石家庄城市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