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由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既有别于我国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中一般的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河南省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地调研,分析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必要性及现状。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不是"新地"农村住宅社区,我们要正确理解"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内涵,不能以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为理由,就突破可耕土地红线,而进行占用可耕土地。建设农村住宅高层单元楼房,让农村城市化,使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没有了田园特色,也就失去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初衷。新型农村住宅建设,应该在科学规划确保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以旧村改造,废弃地利用为重点,实行一户一宅的小高房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通过对农村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步形成城乡各种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并使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社区是城镇化过程中引领县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从贵阳市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力求为贵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主体工程的建设.本文浅析了新型农村社区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原因,并给出了相应对策,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6.
信阳市郝堂村是一个典型的豫南山村,在新型农村建设开始之前,她和大部分村庄一样破败落后,村民生活仅限温饱。自2009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改造开始,郝堂村运用新型农村建设模式——以民为本,因地制宜,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内置金融,重塑农村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得郝堂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社区变迁实质上是社区组织制度的变迁,并且在起步、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作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大主体角色的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应在建设的不同阶段,承担相应的角色。但是,就我国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三大主体角色存在着缺位、越位或角色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内涵发展和推进过程,认识和分析三大主体角色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定位问题,构建科学合理且有效的动态运行机制,对推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社会自身内部变革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对阜阳市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新型农村社区在生产方式、居住方式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德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诉求。厘清主体是谁,是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实践的先决条件。农民、家庭、社区组织等因其不同的职能,构成了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多元内部主体。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出路在于主体自觉的张扬,包括强化农村精英群体的道德引领功能,优化小渠道教育的道德塑造作用,提升社区组织的道德氛围营造功效等。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74):166-167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把农村建设成具有优质生活条件和现代化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进步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而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过于城市化,结构布局没有突现农村的特点,没有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不便于农民的耕作和收种,一味追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化而把农民"赶上"楼的做法,结果并不能让农民幸福,反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决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其相关理论与实践已经取得很大的实效,其中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着眼的战略基点。在"三化协调"的背景下,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在全省推开,商丘集各地市农村社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以点带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河南省各地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共性的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尽管我国各地农村社区建设相继展开,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实践过程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这阻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本文从资金投入、人员素质、社区文化、公共服务、工作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困境,并为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有效运转提供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需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提高认识,使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保证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致力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农村社区文化进行处境化理解和阐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农民唱主角;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化现实化和通俗化以及传播方式变革创新研究,用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一种建设模式尝试,它的建设是传统农区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近年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见成效。笔者运用实地调研方法对河南省孟州市的三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分析,发现产权不确定、规划管理不科学等引起了拆迁整治以及社区管理的诸多问题。分析认为应通过宅基地确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加强产业支撑的方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伴生性的问题,这日益成为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对未来城镇化建设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新乡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例,通过分析新型农村社区不同建设模式,提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农村城镇化建设道路.最后,对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市电大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省电大的统一指导下,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农村社区法治建设中,国家法和村规民约都发挥着作用,村规民约作为当今村民自治的一项重要手段和依据,它具备国家法所不具备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国家法起到补充和助推之用,但同时也存在其与国家法的碰撞冲突,这是不可忽视的。分析在桂东南新型农村社区法治建设中两者的碰撞,提出村规民约与法治接轨之途径,对村规民约做适当的整合,实现国家法和村规民约的良性互动,通过对村规民约的逐步完善,不断丰富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规范,助力桂东南新型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以皖北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基于皖北地区不同区域位置与乡村聚落特征为划分标准,皖北地区目前形成了资源开采塌陷型 、沿淮河水系型 、城际干道型 、多元文化型四种类型农村社区环境景观风貌.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皖北农村社区进行环境景观的深入调研与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类型皖北农村社区环境景观现状特征 、建设经验及不足,提出依托水系优势发展养殖业 、旅游业,选址结合交通 、基础设施,考虑经济作物的应用,完善垃圾 、污水处理机制,加强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等建设思路,旨在为后期皖北及其他类似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进入新的转型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下改变传统村落开放式的院落集体居住为封闭的公寓式个体居住模式。虽然居民的居住空间格局和生活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伴随着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邻里间的交往互动相对减少,人际关系逐步出现陌生化、孤立化的趋势。以黑龙江省甘南县东方红乡立春村和查哈阳农场南苑小区为研究案例,系统分析居住模式改变对新型农村社区邻里关系影响的具体表现及成因,为新型农村和谐社区的构建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型社区居民的幸福度,建构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使邻里间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