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庆云 《班主任》2007,(8):10-11
当我读到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教育故事时,我被陶先生的爱心和教育方式震动了。陶先生简单的几句话透露出的教育民主思想,何其实在、何其彻底啊!"——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想想自己,当学生迟到时,我对他们只有训斥、指责、批评,甚至发狠、威胁。可  相似文献   

2.
很喜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孩子的故事。他用第一块糖果奖励孩子守时,第二块糖果奖励孩子尊师,第三块糖果奖励孩子正义,第四块糖果奖励孩子自省。原本一场雷电交加的批评,变成了一场甜蜜的邂逅。这样的教育多好!让孩子在温馨的谈话氛围中觉醒。我努力践行陶先生的思想,在使用糖式教育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碍,也收获了一些经验。一、糖慎用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对班级中所发生的事情或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认真地调查了解,避免误伤学生或盲目地表扬批评。切忌粗暴武断或  相似文献   

3.
凌志雄 《生活教育》2014,(13):47-47
正大家都还记得陶行知先生如何教育一个用泥块砸同学,却获得四颗糖果的故事吧!我不由得为陶先生高超的教育艺术而鼓掌,犯错的孩子被陶先生细雨润物般的教育所感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取得了最优的教育效果。正所谓"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深处。"在我的体育教学中,也曾发生过这样一次事件:在足球正脚背射门教学中,我正准备做动作示范,强调用正脚背触球时,猛然看见后排的小可狠狠地抽了  相似文献   

4.
批评的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有一天,陶先生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就制止了王友的行为,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在门口等待多时了。陶先生态度和蔼地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王友同学,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用怀疑的目光接过糖果时,陶先生又掏出了第二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接着,陶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的手里:“我调查过了…  相似文献   

5.
赵建民 《班主任》2000,(1):47-47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  相似文献   

6.
相信很多人听过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我却迟到了。"王友带着怀疑的眼神接过糖果。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不断推进,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充满对学生人性化关怀的赏识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起到了明显的功效。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对赏识教育不能正确理解,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出现了“唯赏识”现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赏识教育也只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不是教育的全部。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作为赏识教育的精品范例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四块糖果的给予过程,便不难发现先生不仅仅是赏识,他是融惩戒于赏识,以赏识促惩戒。当陶先生发现男生用砖头砸别人时…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一直是教育界的佳话。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  相似文献   

9.
神奇的糖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肯定是略知一二的。我们不得不佩服行知先生高尚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智慧。我也发现"糖果"类的东西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段的孩子来说,的确具有超越糖果本身意义的神奇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都知道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  相似文献   

11.
信念的力量     
杨清华 《生活教育》2012,(17):87-89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以前曾经零散地阅读过一些,知道一点关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例如:"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等。但是,像这样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一些陶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了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新疆班教育实践的情况:用陶先生的求真思想引导新疆班学生,用陶先生的创造思想锻造新疆班学生,用陶先生的“四问”要求考评新疆班学生,用陶先生的“解放”思想激发新疆班学生。文章力求思路清晰,说理透彻,语言平实,结合实际。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大的感召作用。它就像一缕楼晴和灿烂的阳光 ,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甘露 ,催开了无数人才蓓蕾的花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更要求教师把这温馨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人无完人 ,任穷其一生就是要建构弃恶扬善、扬长避短、趋于完善的人格。所以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来说 ,不是对学生求全责备 ,而是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 ,让他们的闪光点更加绚丽夺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四块糖果的故事。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 ,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 ,他当即制止了王友 ,并让他放学后到校…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其道德品质、人格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作用;若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又怎能面对圣贤和学子而以"师"自居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则故事: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先生在校园内见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斥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先生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可一见面,陶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她,并对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相似文献   

16.
柯宇 《生活教育》2012,(8):42-44,47
在学习研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效教学思想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深刻的启迪。当年陶先生的相关论述及其成功实践,对于今天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如何指导课堂有效教学,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一是"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二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四是"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7.
没有明天     
上幼儿园时,老师给班上的同学分发糖果,小朋友们蜂拥而上,只有我一动不动地坐着。不是不想要,而是相信老师一定会分给我。我并没有失望!老师可能看我乖,还多给了我一点儿。  相似文献   

18.
温柔的陷阱     
一个冬天的晚上,妈妈带着3岁的皮鲁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后,皮鲁突然发现自己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那块糖果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果.发现糖果没有了之后,皮鲁着急地哭了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安慰他,并承诺第二天给他买他最喜欢的玩具.但是,皮鲁没有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相似文献   

19.
回忆童年的春节里,每年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家家户户所有的孩子会在大年初一相约一起到整个村子里去敲门说"祝福语"和并讨要糖果。那时候的孩子总会"比比谁的糖果多""是不是漏了哪家忘了敲门拜年"等。但是,随着下一代的出生,我们家从原来的乡下搬迁到城市里之后,新年敲开隔壁、周边的邻居的门似乎变得非常的遥远了!人与人多了一份"对面...  相似文献   

20.
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当学生犯错误时,陶行知先生用他独特的“四颗糖”感染了学生,教育了学生,使之勇改错误,努力进取。应该以陶老为榜样,以“四颗糖果”为喻,研究呵护学生、教育学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