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学术界历来习惯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其文学价值,对其产生的动因很少讨论,其实,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有紧密关系。韩愈试图通过唐代盛行的诗歌形式来推动古文运动及创作,以此来宣传儒家的道统说。  相似文献   

2.
试论元结诗歌的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结是唐代第一个大力“以文为诗”的作者,其诗歌的散文化程度大大超过后来的韩愈。本文把元结的近百首诗分成三类,分析“以文为诗”在三类诗歌中的不同特色,进而把元结的“以文为诗”跟韩愈作比较,以突出元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为古文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提出了“不平则鸣”等重要文学理论.韩愈“不平则鸣”文学理论在其音乐、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说明韩愈不仅是一位具有音乐修养之人,而且其一生的坎坷遭遇并没有使他颓废,反而在音乐、诗歌的世界中找寻到了内心的净土和为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虚词造语”;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奇异,比兴意象“奇诡化”的新变背离了诗歌雅正传统,形成“奇崛险怪”的审美风格。韩愈将幕府生活、党争革新、贬地风物等新题材引入诗歌,士不遇诗在呈现新面貌的同时,更寄托着不遇文人崇高的精神信仰。韩愈在“自树立,不因循”诗学之旨引导下大变唐诗风貌,推动诗歌从唐音至宋调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陈怡 《考试周刊》2010,(5):30-31
韩愈《和席八十二韵》中的诗句“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曾被北宋欧阳修理解为“尝以诗为文章末事”,这给韩愈研究带来了重文轻诗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从韩愈诗歌文本入手,对“余事作诗人”作全面的解读,并借此对韩愈的文学思想和诗歌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明韩愈在诗歌流变中的地位,认为韩愈的诗变是对我国古代诗歌传统的突破和改变。“以文为诗”首先出自宋人之口,是从韩愈开宋诗风气之先的主要方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为诗”是中国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以为诗”,即以散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以为诗”的运用,使陶诗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为诗”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以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韩愈研究”专栏和韩愈研究会、全国乃至全世界韩愈研究者共同促成了韩愈研究的蓬勃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韩愈研究”专栏成为韩愈研究的重要阵地,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的韩愈研究学术信息,“地方”色彩突出,尤其在韩集版本,韩愈家世、生平,韩愈诗歌、散文研究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赋对韩愈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赋中挹取语言资料是韩愈诗歌语汇的来源之一;采用赋法摹写物象是韩愈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从赋体中汲取艺术营养是形成韩愈诗歌"奇崛"风格的原因之一。全面了解韩愈对赋的继承与创新,有助于加深对韩愈诗歌风格的理解,总结其借鉴吸收文化遗产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韩愈全集校注》诗歌部分,在先此成书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所取得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校勘、注释和系年等方面作了新的努力。采用了其中精采的论辩,删去了其中芜漫的东西,校正了其中错漏的地方,在其“未备”或“不足”之处狠下功夫,终于使韩愈诗歌校注以全新的面目展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1.
赋对韩愈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赋中挹取语言资料是韩愈诗歌语汇的来源之一;采用赋法摹写物象是韩愈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从赋体中汲取艺术营养是形成韩愈诗歌"奇崛"风格的原因之一.全面了解韩愈对赋的继承与创新,有助于加深对韩愈诗歌风格的理解,总结其借鉴吸收文化遗产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诗歌风格在古典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古今中外诗评家对其多有品评,构成了颇具诗学史意义的韩愈风格诗学.朝鲜李瀷是众多诗评家论韩愈诗歌风格较为突出的一位,拓宽了世界范围内的韩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盛唐之后,韩愈大胆开拓,"以文为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对后世影响甚大。本文通过对韩愈诗歌的具体分析,尝试探究其风格之来源及特点,对他的这种艺术风格进行总体把握,探析其在韩愈整体诗歌风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不管是毁,还是誉,韩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舞台上树起了自己的旗帜,这一点已经没有人怀疑。“韩昌黎体”这个名称的出现,就是证据。诚然,韩愈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韩昌黎体”不主一端。但是,作家的个人风格,作为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古文理论久已为人所熟知。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他的诗学思想及其历史文化内涵。韩愈认为,诗之作大多由“不平则鸣”所致,诗歌创作应遵循师古创新的原则,他同时崇尚和追求雄奇豪放的诗歌风格。这些认识都体现了其“能自树立不因循”的精神,同时包孕了某些复杂的、耐人寻味的社会的、文化的意蕴。其关于诗歌之源、法、格的论述在唐代诗学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习准备1.谈谈你所认识的韩愈。(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突出韩愈在唐宋文学史上的地位。)2.阅读韩愈的《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体味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感情,并联系本文,说说“孤侄”为何许人也?(这两首诗写的是韩愈对“三年不见”的十二郎的思念,抒的是“忧”“苦”之情,说的是  相似文献   

17.
韩愈诗歌[1]中有大量以描写日常琐事及表现世俗人情的诗作,这类诗歌主观上是韩愈个人对杜甫的推崇和借鉴及其“不平则鸣”的理论主张使然,客观上则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它们对于诗歌创作在题材上走向世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大师韩愈在论及从内在修养入手培养写作能力时的精当比喻,用在诗歌鉴赏上也十分恰当:“养其根而俟其实。”这“根”就是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习惯、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清人刘熙载说‘昌黎诗往往丑为美”,以丑为美是韩愈诗歌美学思想。其艺术创造的重要内容,也是韩愈对唐代诗歌美学思想的开拓和丰富。它是对传统的中和美的一个挑战,为中唐乃至后代诗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经验。本文揭示了韩愈以丑为美的审美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探析了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不仅极力称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且把韩愈的文章与杜甫的诗歌、颜真卿的书法、左丘明的史传一并论及:“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愈的文章所以能够“起衰”,就在于他善于“集成”。应当说,韩愈的集成,在思想内容、风格源流和文章形式疗面皆有其表现,而这里则仅就其文章形式方面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刘熙载曰:“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蒋湘南曰:浅儒但震其起八代之衰,而不知其吸六朝之髓也。”刘、蒋二人的见解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都指出了:韩文不仅继承了古文的形式,同时也大得力于骈文的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