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体质指数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通市4所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的体质指数(BMI)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反映了大学生体质指数(BMI)的分布特征,揭示了体质指数(BMI)值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体质指数(BMI)曲线呈"细峰右尾"型,大部分分布在18.5~24的标准之间,但由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相当数量的超重或肥胖的学生.(2)BMI值与肺活量/体重指数呈非常显著性负相关,与立定跳远呈显著性负相关.超重或肥胖对大学生的肺功能及下肢的相对爆发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3)BMI值偏低对大学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指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医科大学生进行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测定,分析医科生的BMI分布情况和BMI异常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超重、肥胖以及营养不良的学生占样本总数较大的比例,分别是11.7%和3.8%;男生超重和肥胖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女生,女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结论:超重、肥胖均导致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影响男女生的肺功能;超重和肥胖对医科生的身体下肢协调能力以及爆发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营养不良学生的握力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学生,而超重和肥胖组则高于正常组,上肢肌肉力量随着BMI值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中国药科大学部分学生(n=2229人)的BMI指数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反映BMI指数的频数分布以及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BMI指数大部分(75.77%)分布在18.5—23.9的标准之间而且数据呈集中分布,但是还有部分的超重和肥胖(14.09%)的学生。2)BMI指数对台阶试验(心血管功能)影响不是很明显。3)对低体重组(10.14%)研究发现,低体重对坐位体前屈有负面影响。4)BMI指数超过正常范围,指数越高则肺活量体重指数越低。5)BMI指数超过正常范围时,指数越高则立定跳远成绩越低。  相似文献   

4.
BMI异常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运用文献资料调、频数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等 5所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的体质指数 (BMI)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大学生的体质指数 (BMI)曲线呈“细峰右尾”型 ,大部分分布在 18.5~ 2 4的标准之间 ,但由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造成了相当数量的超重或肥胖的学生。 2 )BMI值与肺活量 /体重指数呈非常显著性负相关 ,与立定跳远呈显著性负相关。超重或肥胖对大学生的肺功能及下肢的相对爆发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BMI值偏低对大学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指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了解武汉市成年人超重、肥胖人群心肺功能特征。以2010年武汉市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BMI进行分组,分析20-59岁成年人超重、肥胖人群血压、肺活量及台阶指数特征。结论:1)超重或肥胖组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人群,体重与血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超重和肥胖人群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2)超重或肥胖组人群肺活量/体重指数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组人群,肺活量/体重指数与体重呈显著性相关,但肺活量与体重无明显的相关性。3)台阶指数与体重并无明显的相关性,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浙江在校畲族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分析畲族大学生体重指数(BMI)与体质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畲族大学生的BMI总体处于正常范围;BMI的升高对畲族大学生的形态指标呈显著递增;超体重组身体机能,素质指标中的肌力和耐力明显比正常体重组差,说明BMI的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对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揭示了浙江畲族大学生BMI与体质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改善畲族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9 243名学生体重指数与体质健康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重组学生为样本总数的56.6%,男生超重肥胖高于女生,偏轻明显低于女生。体重指数与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呈现显著相关。超重肥胖对学生速度、耐力素质、上下肢力量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偏轻、肥胖女生柔韧性较差,其中肺活量指数、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女)指标偏轻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偏轻、体重正常组学生速度、耐力素质明显好于超重、肥胖组。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以及测验,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内容对辽宁省2015级大学生进行健康监测,对辽宁省2015级大学生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身体素质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BMI分级的大学生间各项身体素质存在显著的差异,体重过轻、过重、肥胖都会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BMI分级正常组的学生身体素质明显好于过轻组、过重组以及肥胖组;BMI分级过轻组及过重组的学生又好于肥胖组;BMI指标偏高以及偏低都会影响学生的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等级体质指数(BMI)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探讨BMI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规律.结果:(1)BMI对男大学生应对方式求助(F=3.623;P=0.014),问题解决纬度(F=2.738;P=0.045)影响显著;BMI对女大学生应对方式求助(F=2.904;P=0.043),逃避纬度(F=3.398;P=0.036)影响显著.(2)男大学生在求助、问题解决纬度中,低体重组别均数都高于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三组均数.(3)女大学生在求助纬度中,低体重组别均数高于正常体重组;在逃避纬度中,低体重组别均数低于正常体重、超重两组均数.结论:低体重等级BMI对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具有负面影响,应加强对BMI低体重等级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随机选取畲族男大学生292人进行体成分和体质测试,根据体成分分类标准分成正常组和肥胖组,对两组的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畲族男大学生不同体成分对体质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肥胖组的身高、体重、BMI指数、脂肪百分比、胸围、腰围、臀围、腰臀比、肩胛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舒张压显著高于正常组,肥胖组的动力性力量和耐力显著低于正常组,两组的上臂皮褶厚度、肺功能、心血管机能、柔韧性、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测试等方法对黑龙江省8所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的体质指数(BMI)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指数分布曲线呈"细峰右尾"型,BMI值基本分布在18.5~24之间,但有相当数量的超重或肥胖的学生。BMI偏低或偏高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低于BMI正常的学生;BMI偏高的学生又低于BMI偏低的学生身体素质。BMI异常都可能会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BMI偏高的主要影响是使学生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相对肌肉力量素质的下降,BMI偏低会使学生的力量素质和柔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陈磊  施曼莉 《体育学刊》2012,(4):134-139
分析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与单纯性肥胖(超重)的关系,探索PSBPR延迟作为肥胖(超重)患者新的调控标志物的可行性。将169名志愿者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超重)组(BMI≥24 kg/m2,n=91名)和正常体重组(18 kg/m2≤BMI<24 kg/m2,n=78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分钟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分钟收缩压的比值(第3分钟收缩压恢复比,rSBPR)超过1.0作为PSBPR延迟的指标。比较两组rSBPR和PSBPR延迟发生率的差别并分析肥胖指数(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SR))与rSBPR的相关性。结果:肥胖(超重)组rSBPR(男:0.97±0.03;女:0.95±0.05)高于正常体重组(男:0.79±0.02;女:0.80±0.04)(均为P<0.01);肥胖(超重)组PSBPR延迟发生率(男:16.0%;女:23.4%)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男:2.7%;女:4.3%)(均为P<0.01);肥胖(超重)的男性和女性发生PSBPR延迟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8.0倍和4.6倍。相关分析显示,肥胖(超重)组男性体脂百分数、BMI与rSBPR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P<0.01)和0.316(P<0.01),肥胖(超重)组女性WSR与rSBPR相关系数为0.402(P<0.01),正常体重组男性体脂百分数、BMI与rSBPR相关系数分别为0.436(P<0.01)和0.310(P<0.01)。结果表明:PSBPR延迟可能是肥胖(超重)患者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比较不同身体质量指数与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自觉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20.23±0.96岁。在体力活动高度活跃、不活跃时身体质量指数正常、超重大学生的自觉健康状态得分均明显高于肥胖程度大学生(P<0.05)。除了体重过轻组以外,在其它三种身体质量指数下,体力活动高度活跃的大学生自觉健康状态得分最高(P<0.05)。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福建省20~59岁成年人2005年与2010年体质监测数据分析,研究BMI分布规律及不同BMI人群体质水平的差异,探讨BMI对成年人体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BMI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BMI增大。2.体重过轻主要出现在30岁以前,以女性为主。30岁以后出现体重的快速增长,超重与肥胖率快速增长。3.体重过轻或肥胖人群综合水平较差,超重对综合体质的影响较弱,体重正常人群综合体质最佳4.体重过轻及超重、肥胖对体质的不利影响是全面的,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体质测量、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福建省3城市居民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和腰臀比(WHR)的基本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MI与F%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超重是福建省3城市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男、女即使体重正常,腹部肥胖和体脂百分比超标也占一定的比率;体质指数的增加主要与脂肪增加有关,而体内脂肪又主要堆积在腹部。  相似文献   

16.
姚强 《体育科技》2010,31(4):102-105
目的:研究附加体育锻炼对肥胖大学生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体育锻炼方式作为控制大学生肥胖的有效策略,以期减少肥胖对健康和社会的长期影响。方法:50名18-19岁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男性肥胖学生,随机分为控制组(n=25)和运动组(n=25),两组均参加学校每周两次的体育课,运动组附加一个为期12周,每周3次的混合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的综合锻炼计划。在实验前后对50名学生的体成分、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结束后,控制组的体重明显高于运动组,且BMI指数没有显著性变化;运动组的体成分、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一周两次的高校体育课程对控制大学生肥胖无效;而该附加体育锻炼计划对控制大学生肥胖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石家庄市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分析其体重指数与体脂百分比的关系及对两种方法判定肥胖的比较。方法:测试95例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并用皮褶厚度法计算其体脂百分比。结果:以BMI为标准判定,女性肥胖的检出率为13.3%,男性肥胖的检出率为54.3%;以体脂百分比为标准判定,女性肥胖的检出率为40.1%,男性肥胖的检出率为65.7%。结论:用体重指数和体脂百分比作为不同的诊断方法,肥胖检出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在判定超重与肥胖应将两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不同BMI等级大学生间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对2005年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与其身体形态指标数据进行相关研究,揭示了大学生BMI与其各项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BMI等级大学生间的各项身体素质存在明显的差异,肥胖、超重和体重过低都会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BMI正常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好于BMI偏低或偏高的学生;BMI偏低的学生身体素质又好于BMI偏高的学生;BMI偏高的主要影响是使学生的耐力、速度和相对肌肉力量素质下降;BMI偏低会使学生的力量素质和柔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children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in Europe and understand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its components in children is critical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erobic, speed, agility, power, flexibility and balance)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in pre-pubertal children. A total of 2411 healthy schoolchildren (7–11 yea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body composition were assessed by skinfold thickness. Physical fitness was measured by nine physical fitness tests: endurance running, 20 m running speed, agility, handgrip strength, standing long jump and squat jump, sit and reach, medicine ball forward throw and static balance. No relev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boys and girls regarding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However, 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physical fitness levels in endurance running, speed and agility (mean: +18.8, +5.5 and +14.5% of time to complete tasks, respectively), lower limb power normalised to body mass (?23.3%) and balance tests (number of falls: +165.5%) than their normal weight counterparts. On the other hand, obesity did not affect handgrip, throwing and flexibility. In conclusion, increased BMI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performance capabilities limiting proper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ability of children to take on sports skills. Actions undertaken to promote children's wellness and fitness should be prioritised and introduced early in life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physical fitness as well as prevent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相似文献   

20.
对肥胖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有氧运动干预,观察其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血脂的影响,探究运动减肥对肥胖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选取38名BMI≥28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8-20周岁。开课前、结课后进行身高、体重、胸围、体脂率、基础代谢率、空腹血糖、空腹血脂等各项指标检查。减脂课程持续6周,每周一、三、五进行11.5小时有氧运动,并进行适当的饮食控制,比较各项指标。6周有氧运动加合理饮食对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