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公认的咏梅绝唱,可是对此绝唱中"月黄昏"的解释却至今人言人殊。本文以部分古典诗歌为例,分析了"黄昏"所指的时间和双重含义,认为古典诗歌中的"月黄昏"乃是黄昏时朦胧的月色和月光。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要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既要品味作品的语言,捕捉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这种有声艺术特有的美感;又要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思,感受意境和构思之巧妙。论文从诗言、诗境、诗意(情)几个方面来展开。古典诗歌精炼、精致的特质,决定了其形式的美,鉴赏教学从诵读语言这个载体开始,入境、悟情、会意,贯通全诗。  相似文献   

4.
黄新渠先生是四川翻译界的杰出代表,擅长于中英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在全国翻译界颇具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黄新渠的诗歌翻译代表作《生命的礼赞》,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角度去欣赏翻译家黄新渠的诗歌翻译,将有助于从审美意识方面了解黄新渠,以期促进诗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图式理论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认为应通过寻找诗歌的"范式",来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在文章后半部,将图式理论引用到教学中,从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作品的审美特征三方面阐述了对几首"悲秋"词的教法。  相似文献   

6.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的学习,应该注重“读”,而古典诗歌的教学更要讲究“读”。讲究读诗的艺术,才可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技巧,领会古人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悟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那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读诗呢?这就要靠我们老师的智慧了。  相似文献   

9.
翻开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大量的古典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体现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智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志"。对高中生文学素养、审美感受力与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但分析以往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且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其学习效率不高。而本文就对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风"音乐与台湾现代派诗歌不仅血脉相连,而且殊途同归。历史的隔阂造就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特有的文化乡愁,并逐渐衍化为台湾的文化传统,"中国风"音乐便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面对"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民族化"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风"音乐和台湾现代派诗歌最终选择回归传统,并试图用古典情怀来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诗词"下水"创作,是一种新颖的、有益的教学辅助方式。结合教学与创作实践强调了高校教师"下水"创作的必要性,阐述"下水"创作的内容类型和审美追求,总结了教师"下水"创作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浸透着中华民族生命的诗文化,应该最具有灿烂的诗意、夺目的美感和光彩照人的人文精神。如何发挥古典诗歌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是新课程小学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进而百川归海,真正实现信息时代下教育是"海"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刘春艳 《考试周刊》2013,(25):30-31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本文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出发,从"兴""观""群""怨"四个方面阐释了古典诗歌的当代教育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之根就在于其意境。只有探明意境才能真正体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而意象则是诗人为了抒发情感用意比兴寄寓的人、景、事。诗歌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意象凸显出来的。教学中,要紧扣"景"象体悟意境;紧扣"人"象丰盈意境;紧扣"事"象生成意境,从而借助意象上位,真正体悟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本期我们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三),发表张炯、王珂、张中宇三位先生的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可以帮助对这一话题感到兴趣的读者思考。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永恒是不美的,问题是新诗应该怎么变。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诗歌写作还能开展起来吗?"当人们对此疑问的时候,我们通过几年的课题探索和教学实践,回答道:只要做好"四助""五导",中小学生诗歌写作是完全可以持续而有效地开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李建明 《考试周刊》2011,(47):41-42
现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教好诗歌,教师应根据诗歌的文体特征和具体的教材进行精心设计,用"放飞"的理念去教学。本文从诗歌的朗读、解读及创作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以意逆志"是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传统的方法,由孟子提出。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将"以意逆志"解释为"根据作品探索原来创作意图"。那么,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该如何理解"以意逆志"?一、"意"的理解对于"意",传统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意"即说诗者自己的心意;另一种认为"意"即作者的意旨。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相似文献   

2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在计算古典概率时,排列组合与生成函数等是常用的重要工具.通过若干实例,给出了古典概率中的"骰子"问题的基本事件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从而得到关于"骰子"问题的较为全面的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