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我用了“阅读提示”中的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用枪威胁争抢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原本想让学生“对抗”起来.没想到问题一抛出,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对!”怎么会众口一词呢?他们平时不是喜欢跟我较劲儿吗?我的课前预设被打乱了.但我仍不死心地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笑     
不算丢失小吉姆在一艘小汽艇上当服务员。一天早上,他在给船长送早饭时问道:“船长,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当然可以,小家伙。”船长注意到吉姆激动不安的样子。“有一样东西,要是你知道它在什么地方,算不算丢了?”吉姆问道。“当然不算。”船长说。“这么说,你的咖啡壶没有丢掉,因为我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吉姆微笑着说。“在哪儿?”船长兴奋地问。“在海底!”吉姆答。可笑的高明有个农学院的毕业生回到家乡,见一老园丁在移植果树,便说:“你这种移植方法很不科学,照你这种做法,从这棵树上能收获7个苹果就够让我大吃一…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船长》一课中写了“诺曼底”号遇险时,船上的人群疯了般逃窜,场面一片混乱。这时,船长和大副有一段简短的对话,对话快结束时船长说:“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语文课上到这儿,我班有个思维活跃的男生提了个问题:“假如真有男人走在了女人前面,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打死他?”  相似文献   

4.
若要说到船长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作用,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这个卖牡蛎的”出现在菲利普的视线中时,菲利普是多么地不愿意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他叫妻子克拉丽去看看,而她看过之后立刻作出了“我想就是他”的判断。她跟丈夫一样地也不情愿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于是又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打听。船长回答说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毫无疑问,船长在这里起到了一个证人证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我在外地借班上课。讲《在烈日和暴雨下》时,问学生:“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 ?”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男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他明确说他不喜欢这篇文章。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他说:“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他:“同学们,虽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  相似文献   

6.
孟宪法 《初中生》2007,(7):35-35
1704年,一艘英国货轮在海上航行。船长和他的助手——副船长谢尔克莱格因为性格不合,两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当货船航行到离智利不远的一个小岛附近抛锚时,两个人的矛盾已经达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谢尔克莱格怒气冲冲地对船长说:“谁稀罕你这条臭船,我宁可上岸,也比整天受你的气强!”  相似文献   

7.
(四)不结婚的坏习惯毛小弟这个老师我们都喜欢。他是我们的班主任,还是我们语文老师。他和我们就像哥们一样。你想,老师和你就像哥们一样,那么你不喜欢他还喜欢谁?毛老师到现在还没有结婚。他没有结婚是他自己告诉我们的。他说:“幸亏我还没有结婚,要不我生了一个小孩和你们一样烦,那我肯定头痛死!”他这么说了以后就问我们:“你们以后结婚吗?”我们就齐声回答:“我们以后不结婚!”我们齐声回答问题时总是很响亮的。“为什么?”“因为不要生一个小孩和我们一样烦!”可是马儿帅指着汪小中说:“他会结婚的!”汪小中就生气地说:“…  相似文献   

8.
止敬 《语文知识》2006,(11):6-6
民国初年,顾维钩出任驻美公使。一次他参加华盛顿国际舞会时,有位美国小姐问他:“顾先生,您喜欢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顾维钩微笑道:“凡是喜欢我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9.
发现真实     
“白纸”与“黑点”看完儿童影片《小兵张嘎》,我让孩子们聊聊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嘎子。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嘎子调皮,有时还任性不听话。”“嘎子说话不算数,他与胖墩比赛摔跤,输了一场,硬说要来个三局两胜。第二场又要败了,他就性急地咬了胖墩一口。”“嘎子输了胖墩一支木头枪,可他赖帐,就是不给。”“嘎子受了别人的气,还去堵人家烟囱撒气。”我问:“那你们喜欢嘎子吗?”尽管孩子们一口气数落了嘎子这么多缺点,可他们还是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因为他勇敢、机灵、知错就改。”如果说嘎子是一张白纸的话,那他…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高中教材语必修三中选录了美国名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材中诗歌第三节结尾一句被译为“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对于其“漫步”一词我认为翻译不够妥帖。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可行的。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说喜欢蔺相如,他们偏重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他们偏重于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本领。出乎意料,一个学生却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这个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职位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封他为大夫、上卿。我喜…  相似文献   

12.
又见漂泊鸠     
四、逃跑爸爸拉住我的手,就往外走。小个子冷冷地说:“你自己去就行,他留在这儿。”爸爸把我的手抓得更紧了,口气坚决地说:“不行,孩子必须跟着我!”讨厌鬼挡在我的面前,幸灾乐祸(huò)地说:“没有办法,老板讨厌他,不想见他。”爸爸生气地说:“既然这样,我也不去了!”“这又何必呢?”小个子连忙出来打圆场,“让孩子在这儿玩,不是更好吗?何必带他去见一个不喜欢他的人呢!”说实在的,我也不想见那女人,就对爸爸说:“你自己去吧,我在这儿等你。”小个子还故作幽默(yōumò)地说:“这里没有大灰狼,还怕被谁吃了不…  相似文献   

13.
周芳 《江苏教育》2000,(3):33-33
上完《将相和》,我组织学生开一个“小小评论会”,评论课中的人物。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又有同学说喜欢廉颇。我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突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辞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启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  相似文献   

14.
凡是看过张泉撰写的新书《山花无闻自绽香》的人,都对此书赞赏不已。有人说他是“少儿问题研究专家”,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有人说他是“出色的业余作家”,他说:“我只是钟爱教育,有感而发而已。”用他自己的话讲,那就是——“科学知识无国界,老马奋蹄著花香。”  相似文献   

15.
丁永真 《江苏教育》2007,(13):76-77
一天下午,课间活动时,我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突然,一声“报告”打断了我的思路,只见一名男同学站在办公室门口。我把他刚请进屋。他就气呼呼地说:“校长,我要向您告状!”我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谁欺负你啦?”他说:“我和同学闹矛盾,班主任不问原因就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就是因为我成绩不理想,不喜欢我。”我明白了他生气的缘由。后来,我们又谈了一会儿,大多的时候,我只做听众。他说完以后,气也消了。  相似文献   

16.
早读课上,为了检查《船长》一课学生的背诵情况,我习惯性地捧着语文书在教室里穿梭。当走到晓丹近旁的时候,这位喜欢争辩的女孩突然问我:“老师,您总是捧着书,难道我们背诵的课文您不会背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问,我有些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7.
我从海事学院毕业,3个月后,在一艘40万吨的巨轮上当了见习三副。船长是个爽朗的青岛人,他喜欢和我们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这与我印象中沉静稳重、不苟言笑的船长形象相去甚远。酷热的7月,我们的巨轮经过马六甲海峡,打算从南中国海返航。7月13日的下半夜,海面上没有任何征兆地刮起了11级热带暴风,黑色的海水和疯狂的飓风令40万吨巨轮如黑幕中一片战栗的叶子,水手们开始惊惶失措。“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听到船长的命令,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船长疯了吗!?这样做只会使船沉得更快,我们就会被涌入的海水吞噬掉。“还不按命令去做!”船长的…  相似文献   

18.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具。他是个穷孩子,也喜欢。看着别家的孩子拿着小木马,扛着冲锋枪,喜气洋洋地玩警察抓小偷时,他也想参加。小伙伴理直气壮地说:“要玩可以,你当小偷,我当警察。”  相似文献   

19.
我的女儿是成都一所小学3年级的学生。她活泼快乐,特别是在体育方面出类拔萃,经常和男孩子一道踢足球、打乒乓球。最近她被同校的一个5年级的男孩子喜欢上了。开始我都没有在意,她连着几天都回来告诉我说:“妈妈,有一个5年级的男孩子叫××的,他说他喜欢我”。我说:“喜欢你,你就跟他玩嘛”。她又说:“妈妈,不是那种喜欢……”为了把事情淡化,我故意不理解她的意思,跟她说:“你们每次出去玩,不是就缺男孩子吗?我们下次把他叫上(我们也组织了类似‘星星河’的活动)。”这下她急了:“妈妈,你怎么听不懂嘛。”然后她就告…  相似文献   

20.
杨红春 《湖南教育》2002,(10):49-49
换位,顾名思义,就是交换位置。所谓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和对方交换位置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若用来教育学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一、移花接木法学生甲在语文课上不做笔记,转过头和别人说话,被任课老师发现。任课老师批评他,他就在课堂上和老师顶起来了。作为班主任的我将他喊到办公室,随便地问:“你成绩较好,平时有同学向你请教过问题吗?”甲答:“有。”“那你告诉人家吗?”我问。“有时讲,有时不讲。”“你跟他讲时,他不听怎么办?”我又问。“没出现这种情况。”他答。“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呢?”我问。“那我就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