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注释是:“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而配套的《教师用书》则翻译说:“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相似文献   

2.
九年制义务教材《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一文里,有这样的叙述:“今天,兴高彩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了混乱和悲哀。”这句话中将“兴高采烈”写成了“兴高彩烈”,实在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3.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读楚辞时,篇末常会出现“乱曰”一词,看注解.是“终篇的结语、乐歌的卒章”之意。显然,这里的“乱”不是常见的“混乱、烦乱”之意,那么,它又该作何解释呢? 我们说,此处的“乱”是“治”的意思。即一篇或一章终结时。稍作整理。这样,注解就不难理解了。“乱”作“治”的例证在古文中不难找到。如“兹予有乱政”(《尚书·盘庚》)孔安国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又如:“乱而敝,托而毅也”(《尚书·皋陶谟》)马融注:乱,理也,亦治也。《尔雅》、《说文》、《广雅》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解释都是从“乱”的本义出发,是  相似文献   

4.
释“亲戚”     
初五册语文课本《〈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用了两个“亲戚” :(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课本对这两句话中的“亲戚”都未作解释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将这两句翻译为“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 ,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师教学用书》将文中的第一个“亲戚”解释为“兄弟骨肉”对不对。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兄弟”指哥哥和弟弟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由此可见 ,这一解释的意思重复包含…  相似文献   

5.
“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着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是《绝唱》(节选自《老残游记》,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一句话。教材把这句话中的“福橘”注为“福建产的橘子”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6.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7.
我校师专化学专业和数学专业的《普通物理》课程,是采用南京工学院等十二院校所改编的《物理学》和程守洙、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82年修订版(下面简称为“南工教材”和“程守洙教材”)为教本。在《稳恒电流》这一章的“闭合电路和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两种教材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公式、符号法则太多、太乱,而且不容易记忆。为此,我们查阅了国内流行的几种普通物理教材,发现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先讲闭合电路和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后讲基尔霍夫及其运用(如南工教材和程守洙教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9.
编者同志: 你们好! 我在学习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教材第46页有这么一句话:“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这句话中的“左”为什么加引号,而“右”没有加引号呢?请来信告诉我。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用“七庙”和“九庙”来代指“国家”的提法《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注:“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指南录〉后序》:“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课文节选,没有这几句)有注释为:“九庙”代指国家。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语文(人教社1993年4月版)仍将陶潜的《桃花源记》选为课文,但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已改为“黄发垂髫并恬然自乐”(课后练习也作“恬然”)。到底是“恬然”呢,还是“怡然”? 纵观历年版本(含大中专教材和中学教材),均作“怡然”,而不作“恬然”,一切有关《桃花源记》的创作的刊物,亦作“怡然”而不作“恬然”,《辞海》《汉语大字典》等书在诠释“怡”、“怡然”时,也举陶潜的这一句作例句。可见,教材作“恬然”,实乃编者有意改动的。 那么,到底是“恬然”好呢,还是“怡然”好?  相似文献   

13.
常听专家说,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而有的教师却是在“用教材教”。听到这样的话,总觉得意思差不多,从没去思考过。今天,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忽然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教教材”,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学模式;而“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调整、挖掘、重组。  相似文献   

14.
《陈涉世家》中有句话:“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新编人教本初中语文教材却将这句话中的“九百”写成了“900”(见新编人教本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P197),我们认为,这样处理古文献中的数词是不慎重、不科学的。理由如下:一、中国古典文献中没有阿拉伯数字。清代以前的古文献中,涉及数字的概念是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甚至连标页码都不用阿拉伯数字,而是用汉字表示,这才与中国古代数字书写方式相符,是科学的。《史记》中就写成“九百”,采用的是古汉语的写法,是符合历史习惯的。二、阿拉伯数字是近代才从西方…  相似文献   

15.
《察今》开头有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句话,教材对“贤”的注释是:善,好。有些参考书据以解释为: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是(古代的法令制度)不好,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相似文献   

16.
《书博鸡者事》一文中“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一句,教材选为文言词义练习,其中对“衣”的释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衣,衣服(名词)。”(见第403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作了如下辨析。从语法角度看,这句话(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豪民”,“方”是时间副词作状语,起修饰作用,“华衣乘马”是一个联合词组作谓语。组成这个联合词组中的两部分,结构形式应相同或基本相  相似文献   

17.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可是,这句话里的“秋毫”,究竟指的是什么东西?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辞海》(修订本)《语词分册》1869页,对“秋毫”的解释是:“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注:“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新版《辞海》把“秋毫”这个词解释成“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它所依据的只是朱熹的注,并没有别的依据。而朱熹的注中,说的只是“毛”,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毛,新版《辞海》依据什么把朱熹所说的“毛”解释为“鸟兽毛”呢?似乎没有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当前在大专院校的写作教材里,讲法较为混乱,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只强调“举例”、“对比”、“引论”、“分析”、“比喻”五个常用的论证方法,而不具体阐述其推理的形式和过程(如电大教材《写作通论》);二是只讲“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的一般过程,而不介绍那五个常用的论证方法(如朱伯石的《写作概论》);三是将以上两种对立的讲法,随意加以撮合(如路德庆主编的《写作教程》修订本)。这三种方法都是不科学的。他们的共性在于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这一重要问题,缺乏深究,缺乏严格地科学梳理,令人糊里糊涂。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乱易整,不武。”课本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查《古代汉语词典》,与本文有关的义项是这样解释:“武,指使用武  相似文献   

20.
何谓“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一句 :“以乱易整 ,不武。”课本注为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 ,这是不勇武的。”课本虽没有单独注解“武” ,但显然是以“勇武”来解释“武”的。对此注解 ,笔者认为不妥。何谓“武” ?“武 :英武 ,与‘仁’一样 ,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见阴法鲁《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