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十年代肖云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确立了散文的最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散文的实质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神不散”或叫“神聚”,即主题集中贯通一体。“形散而神不散”的论断,是对散文特征的最准确概括,也是我们学习散文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2.
第二册 第五单元 【学习要点】 本单元为散文单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神聚,即形散神不散。先明确“形”和“神”的含义:“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而言,“神”是指散文的内在思想而言;外在形式包括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等,而内在思想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明确“散”与“不散”的关系:“散”与“不散”是相对而言的,是对立统一的;散的“形”可以使题材天地广阔,行文灵活自如,不散的“神”可以使题材凝聚在一点,主题鲜明;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了散文这个体裁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一) 散文,是诗,篇幅小而容量大,文采斐然而又耐人寻味;散文,是歌,叙事娓娓道来,议论慷慨其辞,抒情或似清泉琤琮,或似沧海横流;散文,是画,或旁征博引而不乱,或探幽入微而不晦,似信手拈来而跌宕有姿、顺理成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中的“形散”指出了一般散文的外部特征,而“神不散”说的是散文有着使“散”的材料得以成文的灵魂。透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正是散文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 试看杨朔的《海市》。作者一落笔便极尽描绘了蓬来仙境的缥渺,海市蜃楼的虚无,似为闲笔。之后,作者又坐上船去寻找那不可捉模的海市,更是异想天开。但正是从这引人入胜的异想  相似文献   

4.
“形散神不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论风行了数十年.随着当代散文的复苏和兴盛.这一论断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当代人新的审美要求,新的“形散神不散”论认为.散文的“散”是指散文在取材、手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潇洒随意、纵笔自如,“不散”是指散文表现出的真情、真境、真知.  相似文献   

5.
既然是“断想”,就不求完整、系统.散文尚“散”,以“散”话散(文),算是效频之作罢.散与不散人们说起散文的基本特征,都说“形散而神不散”.我以为还是“散而不散”的提法好.因为在构成散文的各种因素中,除了主题,其它因素都是“又散又不散”的;“不散”的,不止是“神”.神,专指主题,这大概没有异议.任何一篇文章,包括散文作品在内,主题只许有一个,古人说,“意,犹帅也”,如同一支军队,千兵万卒,统帅或指挥中心只许多一个,不然,“令出多头”,是不能打胜仗的.所以,各种文体的立意,都要强调集中,  相似文献   

6.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  相似文献   

7.
李立敏 《辅导员》2014,(20):42-43
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一节高效课堂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有脉络,有主题,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或行云流水.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散而神不散”!怎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相似文献   

8.
在争奇斗艳的文学园地里,散文,堪称为一种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母体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文学的“正宗”。 正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对散文的含义、分类、艺术特征和写作手法各抒已见,难成确论。但是,在当代文学观念中,四十多年来,人们一提到散文,最深的概念就是“形散神不散”。一谈到散文就离不开“形散神不散”。散文作者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形散神不散”几乎成了散文创作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9.
高二册第五单元[教学提要]一、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所谓“形散”,是说散文写法自由、灵活,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不拘一时一地发生的人和事,信手拈来,挥洒而就。所谓“神不散”,是指不论写什么人或事,都必须为中心服务,都不能脱离写作主旨。...  相似文献   

10.
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形散神不散”论断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回顾分析,既指出了论断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理论的概括局限性和束缚性。结论是“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特点和本质的这一论断应该抛弃。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学习散文,要通过文章中“散”的材料,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抓住散文的“神”。理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则以某一事物或景色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听潮》。  相似文献   

13.
散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弄清了散文的特点,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散文的特点通常可以说成“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如果不散,就不成为“散文”;散文的神如果只散不聚,就不会成为好散文。所以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理清作品的形,即材料(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景物等),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变化的思想脉络,揣摩作品的“神”,即立意和主旨。一句话,就是要透过散文的“形”,把握散文的“神”。只要我们把握了散文“形”与“神”之间的联系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两篇散文,一篇…  相似文献   

14.
也说散文     
最近读了一些论说散文的文章,颇受教益。有些问题,由于受到启迪,也想再说几句,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形散神不散”给某一种文体确定“特点”,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对散文尤其如此。据我所看到的多数材料,在谈散文的特点时,都提到这样几个方面:题材广阔、寓意深远,篇幅短小、形式自由,构思新颖、联想丰富等,而把努力做到“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的写作要求之一。“特点”和“要求”,涵义有所不同,前者是从许多散文中提炼出来的和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后者是应力求做到的地方。有人认为,把“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写作的“要求”并不合适,而我认为,在初学写散文时,适当注意这个问题很有好处。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15.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中,采用散文文体的高达20%。如何写好散文呢?通常我们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就散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中学语文知识短文《散文的形和神》中谈到散文写作,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对散文写作特点的概括,也是对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其实,大多数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过分地注意文章的形和神,也没有刻意地去把握,而往往是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或从侧面暗示,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18.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详见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人教社1988年版第33页)。这是知识短文《谈谈散文》对散文“形散”的论述。从短文的下文可以得知“形散”的“形”指“形式方面”之义。是与“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同类,与“神不散”(即主题思想)相对的。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一章提到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首要要素(详见十四院校编著《文学理论基础》第121页)。散文,属于文学范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分支,散文的题材也应是散文的内容要素,则不是形  相似文献   

19.
散文是篇幅短小、文学性比较强、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人们常用“形散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 ,“形散”就是内容广泛 ,写法灵活 ,跳跃性大 ;“神”是文旨 ,“神不散”就是文旨集中。阅读散文就应根据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由形入神 ,领悟文旨阅读散文首先要从“形”入手 ,一口气把它读完 ,即使有少数不甚明了的地方 ,暂时由它去 ,不细想 ,也不查字典 ,读过之后问自己 :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是为谁写的 ?为了什么目的写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态度 ?逐步由“形”揭示其“神”。…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上有一种文体叫散文,其主体特征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所谓“神聚”(或“神不散”),主要是指从散文立意来说,即其所表达主题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为表达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