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学科体系重建:体育行为观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逻辑方法,依据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确定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对“体育行为”作为体育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认为“体育行为”是体育现象中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起始范畴,是构成体育学科体系的“细胞”和“元素”,是逻辑起点也是终点,且与历史起点相一致.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出发,按照体育学门类的层次划分,建构以“体育行为”为逻辑起点的体育学科体系,为体育学科体系研究和建构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乡村体育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等发展的主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场景理论的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探究乡村、体育、旅游三要素融合的理论逻辑、发展困境与纾解路径。构建“新场景—新行为—新价值”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理论逻辑,阐释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乡村表达性、符号感知性、融合生产性等多维度困境,并提出场景理论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纾解路径:深挖文化内涵与乡土特色,感知乡村体育空间;提升具身体验与品牌设计,彰显乡村体育价值;强化创新意识与产业实力,完善乡村体育产业链。  相似文献   

3.
从旅游体验的视角,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认为要想构建完整、独立的体育旅游学科体系,必须将体育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提出了构建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框架的设想,以期对体育旅游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学科交叉融合承担了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从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研究认为:首先,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将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嬗变历程分为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四个演化阶段。其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现实样态呈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和自然学科四方面的跨界整合。再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表现为建构服务体育强国导向的引领机制、建构问题牵引的体育学科动力机制、构建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范式、建构无学科边界的体育学科组织机制、建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治理机制、建构多元动态的体育学科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最后,基于超学科视角提出创新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新范式、确立体育学非学科化的“超学科”思维、架构“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学科体系、探索“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实践模式的未来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在“三大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学科发展日渐式微、学术体系缺乏特质、话语表达贫弱乏力是当前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鉴于中国武术学科尚未设置为独立学科,当下对构建中国武术学科“三大体系”的讨论并非类同于一般成熟学科的研究范式,而倾向于是前瞻性的理论设想与实践性的基础研究,要结合中国武术学科的发展现状,从“三大体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视角进行专门的探讨和辨析。研究认为,在学科建构上要探寻理论路径,建立中国武术自主性理论体系,规范教材编写,形成匹配学科发展的教材体系,构建人才梯队,促进师资引进与培养平衡发展;在学术建构上要坚守理论自信,强化中国武术研究的主体性,提高问题意识,注重中国武术研究的价值性,突出学科优势,建立中国武术研究的标识性;在话语建构上要实施话语反思、话语转换、话语原创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独立的新兴学科,学科结构性要素的明确是独立的重要条件.通过文献资料法,采用三条分析路径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这一结构性要素.运用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从个体社会心理、群体行为、社会文化层次开展研究,并对三个层次的界定过程及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析,是对该学科结构性要素的初步探索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7.
“体育新学科”的研究,对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即拓展了体育学体系应有的知识面,是体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符合现代知识增长的特征。同时,体育学的发展,给“体育新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构建体育统计学的应用体系新框架,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体育科学发展对体育统计学科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对现体育统计学科体系内容结构进行扫描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学科体系新框架的原则和基本构想,以期引起体育界同仁的重视和共鸣,促进学科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处于初创时期,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将会在不同的层面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本研究在文献资料分析、调查访问以及逻辑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及其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了建构该学科体系的基本要求,即,要明确本学科的性质、明确本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明确本学科的主要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宏观、中观和微观3层次组成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模式比较,借鉴国际知名体育城市体育旅游互动融合经验,沿循“全球城市位序—省际效益规模组别—上海区位商和区县禀赋”的基准分析,剖析上海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互动融合的制度性瓶颈和现实困境。通过“市场牵引力—空间向心力—结构量子力”3个层面解析上海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互动融合机理。通过“两层三级四维”评估体系,即上海赛事旅游市场系统层和变量层两个层次,国际知名赛事、国家优势赛事、本地战略赛事3个级别,“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4个维度,汇总需求特征。通过逐步多元回归,评估不同级别赛事规模变化率的影响因素,评价上海赛事旅游互动融合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由于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操作误区。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体育社会学理论研究误区辨析、实证研究误区辨析、实证研究摹拟案例等,试图在方法论意义上对体育社会学研究规范进行批判性的建构,旨在通过规范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促进研究质量的提高,推动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主要概括了体育传播学作为学科兴起的传播学背景和体育传播研究历史演进体育传播理论的学术积淀;讨论了建构体育传播学的理论范式、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学科方法、学术地位、现实价值等。认为体育传播学是体育理论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也是传播学中文化传播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体育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学科边沿性。  相似文献   

13.
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亟需一场围绕大单元教学的课堂转型。研究依照课程层次框架,从预期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三个层次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理路,相应地,从知识、课程、教学三个方面阐释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理论适切和教学方略,以此构成全面的、动态的、指向实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分析框架。认为整体的知识观、创生的课程观、建构的教学观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追求知识“能力之知”、顺应课程“融通逻辑”、讲求教学“深层对话”的理论回应;应从“建构课程目标的层级体系,强化学科育人目标的落实”“探索课程创生的提升路径,增进知识和经验的贯通”“塑造学生本位的教学关系,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来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的教学方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应用多学科理论,力求从基本概念的辨析中,探寻体育教材教法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法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确定,即:“教法+学法=教学法”、“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法”;同理,“体育教材教法”也存在与之相对应的逻辑关系,即:“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材学法=体育教材教学法”、“体育教材教理+体育教材学理=体育教材教学法”。这样的逻辑关系既表明教法、教学法、教学方法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同时也显示出教法、教学法、教学方法之间的非等同性。  相似文献   

15.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认知基础、范式、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辨析.研究表明:跨学科研究是体育科学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跨学科研究不以建立新学科为最终目的,而是运用或综合体育科学内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体育现象中的问题.一个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学科间的联系不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一个有主题的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综合.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包括体育心理学的涵义、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体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体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等5个方面。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在重视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心理学。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等方法,对“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科逻辑、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双减”政策筑牢学校体育“全面育人”的学科归旨、深化学校体育“具身实践”的学科特质、确定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学科功能;在“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受到应试化教育体制、制式化教学方式、单一化课程内容的影响,同时面临学科归旨偏移、学科特质畸化、学科功能受限的问题。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借助“双减”政策契机,在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体育引领诸育融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推进健康教育改革方式,助推学校体育实践回归学科归旨、阐扬学科特质、彰显学科功能,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具身实践成效、健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辨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内涵、层次关系、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讨论和分析;认为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约束性和灵活性问题是研究的关键;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优化的内涵、方式及原则,课程结构优化内容和策略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从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历史视野、研究方向、人才类型、培养制度、论文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理念和设想。主要认为:传承自前苏联高教模式的现行体育研究生教育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学科本位”和“项目本位”并存的研究方向双轨制应该在博士生教育层次统合成按学科体系划分的单轨制,即以“学科领域”与“研究对象”的理解,代替过去“学科”和“术科”的思维模式;体育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应该多样化,即学术型、应用型、学术应用融合型等并存;培养方式上应该是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并存且提倡结合,学制要有弹性,4~5年毕业应视为正常;学位论文规范则不必单一与固化,尤其结构规范要充分考虑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人文社科类论文的不同性质,作出灵活的、适合各自特点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体育学科建设政策与研究发展情况,立足元理论与学科制度视角,采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颁布40年来体育学科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划分,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了统计和述评。结果表明,40年来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经历了《学位条例》指导下的规范发展时期,科研导向下的蓬勃发展时期和“双一流”建设下的高水平发展时期3个阶段。40年来,体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逐年增多,至2005年进入快速发文期,2011年达到一个高点后进入发文量稳定阶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项目立项数量不断增多,研究主要聚焦在“体育学科属性”“体育学科结构与体系建构”“体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出路”等领域,研究视角逐渐丰富,促进了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1)重视学科概念应用,忽视学科建设内涵;2)重视理论探讨,轻视实证分析;3)重视国外经验借鉴,忽视本土化发展研究;4)重视体育学科体系内部重构研究,忽视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研究;5)重视体育学科建设内因研究,轻视学科建设外因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体育学科知识生产与创新,持续推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