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健康素养与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健康素养与中老年人身体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控制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特征和饮食习惯特征后,两者的关系仍显著;这一关系具有异质性,仅在女性、60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年收入不足20 000元的中老年人群中显著。数字健康素养在直接改善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也通过促进体育锻炼改善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由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存在累积效应,因此应从生命历程早期着手干预和提升个体数字健康素养,尤其是提升农村居民、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数字健康素养,增进其体育锻炼行为,进而改善老年时期身体健康状况,以助力健康中国以及积极老龄化等战略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
周玲莲 《精武》2012,(33):90-91
文章以体质健康信念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为中心话题,主要探讨分析了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的测量、强化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干预等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调查、探讨与研究,能够较好的评估体制健康测评对激励大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影响力,能够为在学收体育教育中,运用体质测评促进健康行为的教育、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2016年京津冀城市居民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状况调查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锻炼活动、医疗消费、个人特征对居民自评性健康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性别、年龄、居住地、居住社区类型对居民自评健康具有显著影响。(2)体育锻炼活动对居民健康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持续性的促进作用。(3)居民健康理念由"医疗手段"向"非医疗手段"转变。总体来说,中国居民疾病转型到慢性疾病,体育锻炼成为促进居民健康行为持续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许多重症患者都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老年人健康问题深受关注。本文基于安德森(Anderson)健康行为模型,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的方法,描述湖南省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分析影响老年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的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老年人锻炼行为特征中对体质健康监测和场地设施等公众服务体系的需求量非常大,影响老年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主要受年龄、教育、收入来源、健康信念、居住地类型、体育场地、组织和管理以及慢性病患病情况影响。  相似文献   

5.
调查农村干部的健康状况及对体育锻炼与健康的认知、态度、信念、行为,了解农村干部生命质量与体育锻炼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被试农村干部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普遍不高,生命质量男性高于女性;被试农村干部生命质量水平与个人的认知、态度、信念、行为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切实推进农村体育健身知识宣传、健康教育、全民健身指导等工作,尽快构建农村干部健康水平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女生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市6所高校240名(非体育专业)女生的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高校女生存在严重"知而不行"现象,其体育锻炼状况较差;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体育锻炼是促进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CGSS 2015)数据,采用OLS回归以及倾向值得分匹配法考查体育锻炼对居民社会交往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参加体育锻炼显著增加了居民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对居民社会交往的提升作用存在民族、婚姻、教育、健康水平以及代际差异。对于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环境中长大并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后者更注重社会交往。此外,参与体育锻炼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在社会交往方面的提升作用更大。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重新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稳健。  相似文献   

8.
明确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有效地动员更多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基于多个城市的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多层线性模型探究集体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发现: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在不同社区间存在显著差异,集体社会资本大约能解释这种差异的38.01%;在集体社会资本的众多维度中,社区的人际互惠、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水平均能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率,而公共参与在社区层次上的提高对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以促进健康,对体育素养的论述从原有就体育谈体育素养逐渐转变为谈“体育为健康”的素养,由此,“体育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国际体育领域热门的研究主题。该文通过对体育健康素养的起源、内容维度和测评体系这3个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建议我国学者在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相关研究中明确体育健康素养的概念内涵,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人群的体育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开展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水平调查,并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老年人健康行为与健康素养水平情况及其相关性,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实现全民健康,为健康老年化提供重要策略。老年人在相关基本知识和理念、基本技能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得到优化,为有效提升健康素养提供了基础。从老龄化视角出发,深入了解老年人健康水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健康行为与健康素养进行比较,探究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策略,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方法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5年的数据,采用面板分层线性模型考察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KHB法检验可能存在的中介机制。结果青少年每天的体育锻炼投入时间对其学业表现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效应,每天体育锻炼时间45.6 min对学生文化课平均成绩的提升作用最大;多重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可通过降低负面情绪、增强同学间的互动、促进同学的积极行为、增强自信心等4种渠道提升青少年学业表现。结论结果支持了前人提出的“积极效应说”,并非体育锻炼时间最多或极力压缩体育锻炼时间对学业表现收益最大,每天坚持合适剂量运动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促进效应最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子、同学积极行为、同学关系、对自己未来的信心是体育锻炼影响学业表现的重要中介机制,青少年BMI、每天睡眠时间等生理健康的中介机制效应未得到统计验证。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健康信念、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科技互联时代,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成为引领全民健身的新风尚。本研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探究智能穿戴设备对大众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研究发现,智能穿戴设备有助于提升大众体育锻炼参与水平,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PSM重新估计、更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作用表明智能穿戴设备通过提升大众的健康关注和社会资本进而促进其体育锻炼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智能穿戴设备对西部地区、中年群体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一发现对推动西部地区、中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具有重要启示。因此,市场主体应进一步丰富智能穿戴设备功能,优化使用方法,职能部门可将智能穿戴设备作为全民健身推广普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运动行为态度量表》进行抽样调查,对150名高职生健康素养和运动行为态度进行测试分析评估,实施7周的运动干预,以实验对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运动干预与健康素养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运动干预对高职生健康素养的影响途径和力度.结果表明:(1)高职生健康素养整体偏低,有待提升.(2)高职生运动行为态度方面表现较为消极,良好的运动行为态度有助于提升健康素养.(3)运动干预能正向引导高职生健康素养行为,针对性运动干预的效果明显.(4)运动行为的各维度对健康素养影响的地位不一,运动行为自主程度越高,越可正向引导健康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保障"健康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有序开展,对吕梁市两所中学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制约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分别是课业负担、学校体育政策、自身运动技能与兴趣、场地、健身指导缺失、家庭条件限制、父母影响。建议学校转变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践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足量保障体育课课时,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引入家庭、社区参与,推动青少年体育健身生活化;政府加大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服务设施的投入,利用供给侧思维调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资源;各责任主体要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遵循"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对问题学生进行"专项帮扶"。  相似文献   

16.
"健康中国"战略赋予了体育新的时代使命,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健康中国"实施的人才智库,其健康素养水平会直接制约培育健康公民的质量。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居民以及全国大学生群体水平,而健康技能却优于全国居民和普通大学生2个群体;女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男生,城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乡村;父母文化程度与子女健康素养水平呈正相关。主要建议: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于一体的协同培养路径;促进健康素养思想意识的转变,建立受益终身的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状况,采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对体育专业大学生420人的健康素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是6.90%,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素养的比例分别是19.29%、1.19%和72.38%;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分别是:安全与急救67.14%、基本医疗23.09%、科学健康观16.43%、慢性病预防9.05%、传染病预防5.95%。由此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并未因学历水平高而有所优势,必须采取措施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素养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厘清全民健康素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困境,分析体育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时代意蕴,进而提出构建体育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的具体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强化健康中国建设为导向,把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体育的价值和作用会逐渐得到凸显。体育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时代意蕴主要表现在回应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诉求、彰显新时代体育多元价值的学理体现、贯彻体医融合理念的实然之举等方面。体育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主要路径应该是建立“运动是良医”的宣传推广机制、推进体育元素纳入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关于城镇社区和成人的调查数据,揭示邻里效应与体育锻炼关系的内在机制,以期为中国城市社区健康促进提供参考。方法运用HLM 6.08软件对数据进行分层分析,脉络关系采用脉络模型处理。结果居民年龄(p<0.001)和自评健康(p<0.01)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优势邻里指数的参数估为正值,表示控制个体层次的解释变量对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后,优势邻里指数对社区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有正向影响效果。优势邻里指数增加一个单位,各社区居民平均体育锻炼时间可提高0.29。结论邻里效应是影响居民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0.
使用CLDS 2016数据对体育锻炼、社会资本对我国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社会资本对体育锻炼的健康促进效应具有中介作用: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也能通过提高居民的集体和个体社会资本存量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和社会资本均对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而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并无显著的直接作用,农村居民反而更多地依靠参加体育锻炼后带来的集体和个体社会资本的增长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在体育锻炼和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比城市居民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