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成就目标取向和自我妨碍的现状,并探讨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妨碍量表和4 分成就目标量表 调查参加网球锦标赛的160 名运动员。结果处理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结果:(1)自我妨碍与掌握接近目标负相关,与掌握回避目标和 成绩回避目标正相关。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与运动成绩正相关。自我妨碍与运动成绩负相关。(2)成就目标取向对运动成绩既有直接作 用,又有间接作用;自我妨碍在成就目标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3)成就目标取向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自我妨碍在性别和运动 等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但交互作用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双重过程模型对3896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从锻炼情绪角度探讨社区邻里社会环境影响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社区邻里社会环境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体育锻炼行为;调和式热情部分中介社区邻里社会环境与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而强迫式热情的中介效应不显著;锻炼认同正向调节社区邻里社会环境与居民调和式热情、强迫式热情的关系;锻炼认同调节社区邻里社会环境通过调和式热情对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中介过程,从而起着有中介的调节效应,而在强迫式热情中介社区邻里社会环境与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锻炼认同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拓展了社区邻里社会环境影响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机制与边界条件,提示社区在提升整体邻里社会环境时需要营造积极活跃的锻炼氛围来强化居民锻炼认同感,从而提升调和式热情体验,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其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3.
自我管理一直是高校运动员有效平衡学习、训练和生活的能力,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目标的必要途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管理、运动成就目标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自我管理中的时间管理、学习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健康管理、绩效管理及激励管理八个维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并与自我效能感及运动成就的三个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运动成就中的任务目标、自我关联目标及他人关联目标三个维度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在自我管理与运动成就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管理不仅能直接影响其运动成就,而且可以通过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运动成就。建议:高校要因材施教,从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出发,改善高校的管理环境,在促进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获得优异竞赛成绩。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对其赛前焦虑和心理疲劳的影响,采用应对自我效能问卷、赛前焦虑问卷和心理疲劳问卷对243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对其赛前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2)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对其心理疲劳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因此,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掌握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其应对自我效能,进而降低其焦虑程度和心理疲劳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体(目标定向、能力知觉)和情境(动机气氛、同伴关系)变量对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取向的预测效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259名青少年运动员的目标定向、能力知觉、动机气氛、同伴关系和体育道德取向进行测量。结果:(1)任务定向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自我定向 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能力知觉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目标定向存在3种类型(即高任务/低自我、中任务/中自我和高任务/高 自我),不同类别复合目标定向型的体育道德取向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任务复合适宜自我目标定向与高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2)掌握气氛与高水平 体育道德相关,成绩气氛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同伴接纳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3)掌握气氛、成绩气氛和能力知觉对自我定向与体育道德之间 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高掌握气氛、低成绩气氛和高能力知觉可以更加有效减轻自我定向对体育道德取向的消极影响。结论:个体和情境变 量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道德取向有显著独立和交互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应激与运动员倦怠关系及其中介变量,采用运动员倦怠问卷(ABQ)等测量工具,对专业运动员进行研究.结果:从事闭锁式和开放式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对倦怠的各维度均存在主效应;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支持了修正后的理论假设模型.结论:①情绪/身体耗竭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高于男性;成就感降低在运动等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从事运动5年以下的运动员成就感降低最明显,从事运动9年以上的运动员运动贬低最强烈.②从事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倦怠水平无差异;运动员倦怠的3个维度在开放式运动项目与闭锁式运动项目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应激可直接影响运动员倦怠,也可通过自我效能感及自尊等中介变量对运动员倦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的242名运动员采用成就目标和自我妨碍量表,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网球运动员目标取向的4个维度、自我妨碍水平及运动成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运动员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与自我妨碍呈正相关,掌握接近目标与之呈负相关;运动员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自我妨碍与之呈负相关.成就目标取向通过自我妨碍对网球运动员运动成绩有影响;性别、年龄对掌握接近和成绩接近有显著性差异,对掌握回避及成绩回避的差异不显著;运动员性别及运动等级对自我妨碍的差异效果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体育学习中内隐观念对自我妨碍的影响,考察成就目标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 236名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运动能力信念、成就目标与自我妨碍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内隐观念对自我妨碍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其中,能力增长观具有负向预测效应,能力实体观则具有正向预测效应;(2)掌握目标可以对自我妨碍产生负向预测效应,成绩回避目标则产生正向影响效应,但成绩趋近目标对学生自我妨碍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3)在学生的内隐观念与自我妨碍之间的关系中,成就目标存在着显著部分中介效应。能力增长观可通过掌握目标间接减少学生的自我妨碍,能力实体观可通过成绩回避目标间接增加学生的自我妨碍。结论:体育学习中应改变学生动机气氛知觉,避免评价学生的能力,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减少学生的自我妨碍。  相似文献   

9.
《湖北体育科技》2020,(9):812-816
目的探究基本心理需求对运动员运动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方法采用心理需求满足问卷、运动调节问卷、道德认同问卷和运动亲社会行为问卷对31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 1)基本心理需求正向预测运动亲社会行为水平;2)自主性动机在基本心理需求与运动亲社会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主性动机对运动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即在高道德认同水平下,自主性动机对运动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整合休闲涉入理论、心理资本理论、流畅体验理论等,检验心理资本—流畅体验的链式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链式中介效应模型。采用成熟量表自编问卷,对305名跑步参与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跑步参与者涉入程度、心理资本、流畅体验均是跑步参与者幸福感的前因变量。三者对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05),跑步参与者涉入通过心理资本和流畅体验的中介作用对幸福感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3条路径,即心理资本与流畅体验各自产生的间接效应,以及二者共同产生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揭示了跑步参与者涉入程度与其幸福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深化了跑步参与者涉入对参与者自身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科学》2017,(6):96-104
为考察拳击运动员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大五人格问卷、Buss-perry攻击问卷、运动员自我控制问卷对107名现役优秀拳击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神经质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与攻击行为不存在相关,而宜人性、责任性、外倾性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2)不同人格特质可以直接预测攻击行为,自我控制在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3)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拳击运动员人格特质与其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对拳击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指导。未来,可从提升自我控制入手,达到预防和降低拳击运动员攻击行为的效果,进而帮助他们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DT)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与自主性动机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路径机制。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44名现役少体校排球运动员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利用AMOS19.0对SEM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与自主性动机均可显著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P<0.001);(2)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在教练员自主支持与运动员心理疲劳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具体由3条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即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运动员心理疲劳(β=-0.26,P<0.001)、教练员自主支持→自主性动机→运动员心理疲劳(β=-0.04,P<0.001)、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运动员心理疲劳(β=-0.09,P<0.001);(3)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在教练员自主支持与运动员心理疲劳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的链式中介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通过SEM拟合度验证,有效支持自我决定理论预测模型可以有效解释中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和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击运动员目标取向、竞赛状态焦虑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射击运动员目标取向测验和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对国家射击队、辽宁射击队、北京市射击队36名射击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1)射击运动员的任务取向显著高于自我取向.国际健将级运动员任务取向显著高于国家健将和国家一级运动员,而自我取向显著低于后两者;(2)射击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得分较高.国家一级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显著高于国际健将级和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显著低于国家一级运动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显著高于国家健将级和国家一级运动员;(3)自我取向高分组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更高,状态自信心更低;任务取向高分组的运动员认知和躯体状态焦虑更低,状态自信心更高.(4)自我取向显著正向预测认知状态焦虑,解释率为31.3%;任务取向显著负向预测躯体状态焦虑,解释率为17%;自我取向显著负向预测状态自信心,解释率为27.3%,任务取向显著正向预测状态自信心,解释率为35.5%.结论:运动级别越高的运动员越倾向于任务取向,认知和躯体状态焦虑越低,状态自信心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1)探讨体育锻炼这一社会活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2)验证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检验这两个变量在体育锻炼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的7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两显著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预测效应显著,纳入中介变量后,直接效应也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别为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链式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同样显著。结论 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身体自尊、目标取向与主观锻炼体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47名大学生身体自尊、运动中目标取向及主观锻炼体验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与疲劳的预测都达到了显著性,自我定向不能够预测积极幸福感,任务定向可以作为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调节变量.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具体表现为更好的积极情感、更少的负性情绪、较低的疲劳与烦恼.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以及对疲劳与心理烦恼的负向预测都说明,身体自尊就考察运动参与者的主观体验而言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选择.  相似文献   

16.
探讨我国高水平手球队凝聚力是否对教练员领导行为、运动员角色投入与运动员满意度具有中介作用。赛前使用群体环境问卷对160名参加全国女子手球锦标赛的运动员进行凝聚力测试,赛后使用运动领导行为量表、运动员角色投入问卷、运动员满意度问卷对上述运动员进行了测试。运用Baron和Kenny(1986)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凝聚力的中介作用给予检验。结果表明,运动员所知觉到的领导行为和角色投入对团队成绩满意度、团队一致满意度影响显著,但该影响由于凝聚力的加入而变小或变得不显著。说明凝聚力对领导行为、角色投入与团队成绩满意度、团队一致性满意度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七年级和九年级中学生体育锻炼、学习投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数据中的相关问题,经过对变量数据的处理后,对17694个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对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中学生学习投入在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值为-34.3%。结论:(1)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够直接正向提高主观幸福感;(2)中学生学习投入在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学习投入与主观幸福感成反比。建议:今后在校园内,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直接正向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和主观幸福感。然而学习投入越多,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反而下降,因此要多加关注学生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与精力,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时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学业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模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hoking"过程理论和以往研究结论,为建立"Choking"心理机制的概念模型,通过对11名专业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在人为设置压力情景下获得的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 8.54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应对、个人自我意识、竞赛特质焦虑、期待取胜和自我效能感是"Choking"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能有效预测"Choking"现象的发生;(2)竞赛特质焦虑、期待取胜、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对回避应对方式产生显著性效应;(3)积极应对与回避应对均不是外源变量产生"Choking"现象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第9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的男、女运动员成就目标及其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在任务目标定向和自我回避目标定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队伍中较高或较低的成就目标者的比例较高;优秀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任务目标定向及自我趋近目标定向的适宜范围为30.13±4.06、33.84±6.73;自我趋近目标定向是影响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智  张忠秋 《体育科学》2003,23(3):121-128
随着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运动员间的竞争愈演念烈,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过去运动心理学领域比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的调节方面,对运动员积极的心理状态研究得比较少,尤其是比赛中积极的心理状态研究更少。比赛中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取得比赛最佳成绩的心理保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心理剩量学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等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我国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结构模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由8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按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别为:任务挑战性与个人能力的平衡、清晰的反馈、注意集中在当前任务、明确的目标、自我目标的体验、控制感、动作与意识的融合以及自我意识的丧失。本研究的第二个研究目的是探讨影响比赛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主要个体状态性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假设竞赛自我效能、赛前状态注意、赛前状态焦虑和比赛目标定向4个个体状态性心理因素与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有关。结果表明,高竞赛自我效能和高赛前状态注意水平是促进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形成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重要个体状态性心理影响因素;高任务目标定向水平有助于运动员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任务,促进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自我目标定向与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关系不显著;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通过状态注意间接阻碍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