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人永远的向往,辩证唯物主义者始终坚信,世界是实在的客体,人类的意识是能够反映它的,所以笃信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更是可能的。但包括认识相对主义思潮在内的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则认为,人们是以符号形式来认识和再现世界的,这样形成的“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人为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自然“舆论”应该是公众的意见,而李普曼说:“舆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公众一致性意见的自然产生,是比较困难的.人们每次接触外部的信息刺激,都是通过原来积累的知识和想象来认识客观世界,然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况且,现代人所获知识的相当部分来自传媒,传媒给予的知识与真实的外部世界是有差别的.因而,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对客体做出的反映,不完全是对客体本相的认知,更不是对客体本相的系统认知,尽管他必定会以某个客体为反映对象.而人们对客体的反映,会因个体差异而与客体本相存在距离,从而造成舆论的自然形成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3.
吴辉 《现代传播》2013,35(1):127-130
引语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两联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中,不仅表达了一种对于宇宙和生命之关系的认识,还包含着一种关于审美主体(人类)和审美客体(月亮)之关系的隐喻:即尽管视点无限变换,但光源万古不变……  相似文献   

4.
人猿揖别,人类带来了一面“镜子”,那就是艺术.在这面镜子里,人们能看见他者,也能看到自身,即看到关系中的人,进而认识关系中的人.因此,艺术这面镜子,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以审美的形式把握世界的方式.而要为民立“镜”,则需琢之、磨之,才不致现象走样、本质变形.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事业的兴衰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其素质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通常所谓“环境”泛指某一主体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客体),它包括地域、空间、介质等。博物馆所依存的环境也是如此,但它只能是人类环境。人类环境,简而言之,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无疑,这种环境以人类为主体,而把人类进行生存活动的周围物质世界视为客体。由于这种物质世界包括了自然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6.
艺术摄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主体性的对象性活动。那么,这种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本身就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这种本体存在相联系。于是,我们就会设问:审定客体作为一种具有一定价值的对象性存在是怎样成为审定对象的?其间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也就是说,一幅充满审美意味的照片到底是怎样拍摄成的?它为何会具有如此的美学价值而使世人玩味不尽?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专有的精神活动,它反映了人类主体与客体对象的一种特殊关系,这就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作为一种主体客体的价值关系,它是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客体的审美属性间结成的一种同构关系而这种客体的想到生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甜 《大观周刊》2011,(29):34-34
1、理论综述 《译学辞典》对翻译美学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岂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析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因此,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实践和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 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主体用来衡量、评价客体的尺度,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它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价值来源于实践,本质上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评价尺度之间的统一。因此有学者将价值定义为“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的性质和程度”…。虽然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价值的大小最终还是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意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批判了只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的这种旧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的作者原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师,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文章中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即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媒介对人们在各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鲁汉在他于1964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等著名论断。他的名噪世界理示色激发了人们研究各种传播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现象至今未衰,随着人们对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各种媒介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透视也越来越清晰。现在人们认识到媒介是主体人与客体一世界的中介。人们创造出传播信息的媒介,用来传递人的思想、经验,借助媒介人创造的精神文化散播得更加广泛,更加深远,媒介大大地延长了人的各种器官。但与此同时,媒介对社会,府接受者和使用者来说,它又限制和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麦克鲁汉所说的“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这就是说:主体人是通过各种媒介来认识外部客体的,人们从媒介中得到的对客体的间接经验是经过媒介改造了的经验。这种主体人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在经过了媒介这个观察窗去看对象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得出的。这一过程就象人们在使用比喻认识未知客体一样。比喻实则是人们通过比喻客体来认识比喻主体从而进行新的总结的过程,譬如“她象花一样美”,这一比喻是人们通过“花”这一客体去认识“她”这一主体。媒介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丰富间接经验的过程中正是发挥如此的功能。媒介是人们创造出来为自己认识世界提供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改变、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制约着人本身。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孙振斌同志还随稿附了一封给朱光烈同志的信,信中提到了国外传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篇稿件,也在此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10.
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必然影响和促成审美观念的变迁,方兴未艾的手机传播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审美感知世界的方式,它催生了新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手机媒体以其审美交互的主体性、审美客体的虚拟性、审美体验的主动性及审美创作的个性化、生活化为审美特征对传统的审美方式无疑是一个冲击和颠覆,它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带来了人们审美生活的深层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从接受心理看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电视扩大了人类的社会交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利用电视为载体而形成的电视艺术,以其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对其他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左右着受众的艺术审美活动。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者——电视编导与它的欣赏者——受众之间就构成了一定的审美关系。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电视编导是审美主体,节目是审美对象。在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受众是审美主体,节目是审美客体。电视节目就象一架天平,它一端是编导,一端是受众,面对这种现实的审美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创造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产品的审美价值。精神产品是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编辑工作是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重要环节,显然更需观注自身的审美功能。所以,编辑在遵循编辑工作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必需充分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活动;而着重从统一点来考察编辑工作,研究编辑审美活动过程、编辑审美的心理特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编辑审美价值形态等,就构成了图书编辑美学的主要课题。编辑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感受和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编辑审美活动则表现于作为编辑主体的人对编辑客体进行美(丑)  相似文献   

13.
电视是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的宠儿。为了认识和总结电视对当今人类文明的影响,人们正从各个角度、各个学科如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等研究电视,美学当然也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度。事实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电视是当代工业社会的绝妙馈赠”,电视“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电视既“全面刷新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却又隐含着对“人类审美能力的伤害。’①可以说研究电视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影响,是今天美学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今天美学家们的历史重任。与印刷文化相比,电视的最大优势是对人…  相似文献   

14.
对图书馆领域的审美认识和改造问题的研究是图书馆学的新课题。“从审美上认识和改造我们的工作”这一提法基于以下认识:即各种人类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一定的审美因素,因为人总是把他的随便那一件产品造得使他感到美好或崇高,或做出足够使我们给以美好评价的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证明:人的合理改造周围世界的生产活动是产生美学现象和艺术现象的源泉。他们主张把人对现实的审美掌握和艺术掌握过程同世界的革命改造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包括图书馆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审美改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探讨新闻与美学,新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孔之见.审美关系广泛存在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人为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人与现实(社会和自然)结成不同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关系,在这之上产生出各种精神的关系,如理论关系,宗教关系,艺术关系,审美关系等等.所谓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创造.一方面,人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欣赏体验着现实美,另一方面,人又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现实,创造生活,推动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热情、智慧、意志、理想等对象化到被改造了的自然之中,使得非人的自然发生了属人的变化,“人们在‘人化了的自然界’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产生愉悦感,这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它与人构成了审美关系”(周钧韫《美与生活》第29页).由于生产和分工的发展,这种审美关系逐渐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出现了集中反映人对  相似文献   

16.
李渝基 《新闻天地》2006,(11):61-62
在人类文化历史的进程中,笔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在推动文艺绘画创作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的出现才有了我们绘画艺米的芬芳世界。笔的不同材质与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艺术的形态与方式,而金属材质和硬性材质笔的出现在绘画领域内产生了以线条和块面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新钢笔画”。长期以来,人们对钢笔画的理解比较肤浅,认识上也存在偏见,认为它是小画种,上不了台面,更有甚者认为它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其实这是一种短见,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钢笔画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不论过去与现在,钢笔画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很时兴、很具表现力的绘画艺术,并以一种独立的画种活  相似文献   

17.
孙洪涛 《中国广播》2004,(10):35-37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一个人:“某某很有气质”,或“某某长相一般但气质不错”。人们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也是一种审美品位的表现。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评价的客体,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作为公众人物就更是如此。他们在节目中对社会事物展开评价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受众评价的客体。  相似文献   

18.
秦文第 《记者摇篮》2000,(4):23-23,25
在当今社会许多领域充当了重要角色的电脑,永远也难以具备唯我们人类头颅中的大脑才有的一项功能,那就是创造力——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因素。“从人才的知识结构来看,单一的书本知识仅属知识结构的最低层次,是基础;中层是能力,是知识同个人的天赋相结合所产生的对事物认识、理解和处置的能力;高层是创造力,是知识同个人天赋相结合所产生的智慧之星。新闻工作需要的是智慧之星,是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编辑每时每刻都  相似文献   

19.
“线”是美术绘画作品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也就是说,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是离不开“线”这个基本元素的。因而认真研究探讨“线”的审美特征,不断加深对“线”的概念的正确认识.对驾驭和掌握好“线”这个艺术手段,是大有裨益的。本人经多年的绘画艺术实践,就“线”在绘画作品中的审美特征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王源 《大观周刊》2011,(17):33-34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像”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女博士”这一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女博士”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