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主性学习及条件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主性学习提出的现实依据及其内涵1.现实教育中的重“教”轻“学”、重“传授”轻“发现”的做法引发了许多问题 ,为此 ,必须给传统的教学输入新鲜的血液。传统的观点认为 ,教学就是一个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或权威的代言者 ,学生是服从者 ;教师操纵、控制着学生的学习 ,决定着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等问题。同时对学习结果的考察也非常单一 ,它以学生接受知识的数量为唯一的指标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程度及所获得的知识对学生的真正…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当前我国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思想政治课面临着重大变革。用建构主义来透视当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观的变革是不无裨益的。   1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拔高了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看起来不是学生在学,而是教师在学,学生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权利被…  相似文献   

3.
汪爱民 《小学生》2012,(8):38-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换言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正体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4.
有必要先弄清两个概念:一是“知能块”,它是知识与能力混合在一起的呈水乳交融状的智力集成块(这里的“块”是一个比喻)。“知能块”不同于常说的知识板块,因为它融入了能力这一活力因子;二是“建构”,它不同于组装或拼合。建构主义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知识,而是学生构造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受者;相反,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说不可由他人代替。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主义的主张与钱梦龙语文教学的“三主”思想不…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三维目标。笔者认为,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概念是“过程”。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即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结论教学”,其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接受一些结论,而不是让学生参与和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其主要做法有三:一是结论传递。很多教师的备课就是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直接移植为自己的结论,所谓“教学”就是变着花样和形式将现成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上课…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与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的师生关系从90年代至今,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逐渐发展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能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应该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还非常强调“合作学习”,它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看作教学的基本任务,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新课标》所包含的理念与建构主义的倡导不谋而合。比如《新课标》一方面强调某一学段学生应达…  相似文献   

7.
从教材概念出发的教学往往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掌握。这种书本知识是由国家组织某一领域的学科专家编制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科知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往往是分离的,并被看作是有待占有的“对象物”,因而这种知识具有客观属性。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传递“法定知识”的主要载体,它是以“公共知识”的形态出现的,这就造成教师、学生所具有的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生命化形态的资源被排斥在知识形态之外。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易停留在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过程性知识的意义建构与体验,使得“个人知识”的存在缺乏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看大学体验英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界推崇。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借助他人和环境的帮助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教学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提出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有着深刻启示: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积极的“个人意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家庭学习     
近年来,英国兴起一种家庭教育的新概念──家庭学习。  “家庭学习”一词所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是指各种类型的家庭在一切可 能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家庭教育,英国的家庭学习主要有以下特征 :  首先,它强调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学习者,而非仅仅是儿童个人。“家庭学习”认为 在家庭中所有人都有不足,都应抓住机会发展完善自己,都应是学习者。尤其是那些低收入 家庭的母亲、老年人以及缺乏教育的年轻人要获得特殊的知识技能学习。在家庭学习中大部 分活动项目都是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开设的,儿童和成…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些教学的规律、针对“单向一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一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是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助,教师、学生、课程、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个体知识的内涵和特征 教师个体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并且它有一个时间的范畴,联系着个体的过去、现在、将来,即“知识是一种过程”,且这种知识不是客观地显现于书本。因此,教师个体知识可以解释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个人不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逐渐形成于头脑中的相对于“显性知识”的缄默知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双边活动进行反思,怎样认识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性问题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5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理论研究亦取得很大进展,然而缺憾亦是存在的,其中之一就是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否定了人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学过程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既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导”的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的价值,教师只起了传递作用,而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思潮。它对笛卡儿的教育认识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这之后,建构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知思维活动主动  相似文献   

14.
1.“生成性”教学简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心理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学习是学习从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出发,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它是一种生命实现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生理与心理实际特点的渐进的生成过程。根据这些理论,笔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学生的“生成性”发展研究,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从而提出了促进学生“生成性”发展的教学框架(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5.
一、重视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不少音乐教师一直沿用过去常用的教学习惯和方法,总认为学校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成了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把音乐教学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是非常片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而新的教育教学观则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课改推动下,高中语文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对于教育事业具有很大的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师在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使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学生长远发展。一、高中语文教学"三步曲"之充分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通过经验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7.
任军 《成才之路》2009,(13):33-33
“知识就是力量”,“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是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信奉和遵循的教育理想与实践指南。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逐渐暴露了它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导致我们的基础教育包括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逐渐演变为一种以“应试升学”“智育至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袁强 《早期教育》2006,(9):I0001-I0001
教师是教育意义的创造。学校和课堂是教师实现人生意义的大舞台。课堂教学不能忽略或缺省教师因素的意义生成。 1.课堂教学是教师个人意义的建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虽赋予了教师“主体”或“主导”的角色与地位,但这种“赋予”是被动的、强加的,教师个人的知识、价值与情感仍未得到重视和体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对教师而言,教学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更是目的。教学行为发生的同时,教师也拥有了与自身对话的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教学主动权。可以根据教学现场的要求对教育内容和教材进行调整、更改、增加和删改,可以充分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看法和态度,以此参与和学生、本之间的多维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孙景荣 《考试周刊》2012,(61):105-10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和谐教育”的解释——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个人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和谐教育”就是把学生的这两种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都得到均衡的发展。现实的外语课堂教学恰恰忽略了上文提到的第二种职能,尤其忽略了“人的自我表现”“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实质上是忽略了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的互动。当代语言教学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个人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理论的核心是教师、学生、任务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具体地说,“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处于系统中心,而“教师”、“任务”和“环境”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理性精神;数学教学不仅仅是“1+1=2”这种单纯的知识技能传递的教学过程,它还是一种展示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