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弈秋诲弈     
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彝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2.
原作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在学习上也提倡专心致志,集中注意。他在《孟子·告子上》篇中记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意思是说,两个学生同时跟弈秋学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结果学得好;一个学生看来在听讲,其实却想着引弓射鸿鸟,学习效果就差。这并不是后者的智能不及前者,而是由于他不专心致志。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荀子说:“心枝则无知,顷则不精,贰则疑…  相似文献   

4.
(一)弈秋①,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④中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⑤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注释】①弈秋:一个名秋的下棋人。弈,下棋。秋,人名。②通国:全国。③使:如果让。④缴(zh  相似文献   

5.
原作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改写以前,有一个人叫秋,他从小就喜欢下棋,也十分用功。斗转星移,秋长大成名了,成了一位棋师,别人都很崇拜秋,便叫他"弈秋"。有一天,有两个人慕名而来,想拜弈秋  相似文献   

6.
原中学语文课本有《学弈》一课,讲的是有两人跟弈秋学弈,一人专心致志,一人形似听而神未听,其结果自然是后者“虽与之俱学,弗之若矣”(不如前者学的好)。故事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后一学弈的不专心致志,说明只有专心致志才会有所收获。但我认为,仅仅指责后一学弈者,实不公允,弈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注意与学习     
古时候有位秋先生,棋艺高超,天下闻名,人称“奕秋”。有两个人拜奕秋为师。在听课时,一个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另一个人也像在听讲,但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结果,后者的成绩远不如前者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时必须专心致志、...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古代有个下棋能手奕秋,有两个小孩跟他学下棋。一个小孩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听奕秋讲  相似文献   

9.
《小学青年教师》2012,(2):27-30
(一)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相似文献   

10.
专心致志     
《下一代》2010,(7):38-38
【语出】:《孟子·告子上》 【原文】:今夫奕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释文】: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地干某件事 【故事】:古时候,有个下棋的高手,名叫奕秋,棋下得很好,他还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他们把棋也能下好,他每天都耐心地教他们,但是两个徒弟的表现却不一样,其中一个学生专心一意地学习,对老师的讲解特别注意听,遇到不懂得地方,就向老师求教,奕秋很喜欢他,而另一个学生却认为下棋很容易学,所以他听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董淑一 《教育艺术》2001,(11):57-59
古时流传下来这样一则故事 :奕秋是战国著名的善于下棋的人 ,他有两个学生 ,其中一个弟子学下棋时专心致志 ,端坐认真地听 ,根据奕秋的教导去学 ;另一个弟子学下棋时 ,表面上也在认真地听奕秋的教导 ,殊不知心里一直惦记着 :大雁就要飞来了 ,我要买一张好弓 ,带上箭 ,去打几只雁来 ,美美地吃一顿。啊 !真香啊……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前一个弟子成了天下闻名的棋手 ,另一个却默默无闻 ,一事无成。这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不难明白 ,说明做什么事都必须全身心投入 ,要专心致志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注意”。“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  相似文献   

12.
弈秋也有责任兼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感素质教育刘秀芬刘晶《孟子·告子》有一则小故事,说围棋手弈秋教两个弟子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当然成绩极佳;另一人则“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自然没有学出名堂来。道理何在呢?孟夫...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教小学五年级语文《寓言二则》中的《学奕》时,思想上震动很大,感触颇深。串讲课文以后,我赞扬了寓言故事中的第一个人,他“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批评了第二个人:看样子在听奕秋讲,实际上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接着又引用这个故事批判了林彪一类骗子的“天才论”。……正讲得兴浓,忽然发现教室一角好几个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我有些恼了,手一指,挖苦地说:“你们几个同学不会是在议论有什么大雁、天鹅将要飞来而准备拿弓箭去射吧?”他们把头一偏,没吭声。于是我借题发挥,问大家:“我们能不能学寓言中的第二个人?”不能!”“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常用"专心致志"来说明注意及其作用.例如,孟子、朱熹都说: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今日学者不长进,只是心不在焉.尝记少年时在同安,夜闻钟声,听其一声未绝,而此心已自走作.因此警惧,乃知为学须是专心致志.(《朱子语类》卷一.四)除"专心致志"外,尚有"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专心一意"、"正心一坚"等来说明注意问题."聚精会神"语出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其实,早在《庄子·达生篇》中就描绘过这种"聚精会神"的注意状态: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瘘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之者镏铢;累三而不坠,则失之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相似文献   

15.
专心名言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春秋)孔子意谓:做学问没有别的窍门,只要把放纵的心收回来专心学习就足够了。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战国)孟子意谓:即使如下围棋这样的小技艺,如不专心致志地学,也是学不会的。非静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意谓:学习要心静,心静才专一,专一才学成。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北朝)刘昼意谓: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学习的时候切三心二意,一心多用。心欲专,凿石穿。——(唐)张文成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宋)张载性情宜平,心思宜专。平则不偏,专则不杂。——(清)陈宏…  相似文献   

16.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17.
《学奕》这则寓言故事言简意(深)[賅],很富有(道)[哲]理,读后很受启发.古人说得好:“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学文化科学知识也跟学奕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言简意賅”是现成的成语,“深”最好改为“赅”。从原文写起,再用类比的方法提出论点,这种写法可取。  相似文献   

18.
博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语萃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古典语萃  相似文献   

20.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