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立足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以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为出发点,通过厘清文科应用转型与新文科建设的关系,从圆通制的视角提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措,阐述阿坝师范学院在文科应用转型过程中借助圆通制破解文科应用转型困境的实践,即以圆通科学工作标准为载体,借助工作经验传承系统,通过"五融合"的模式,主动开展新文科人才培养探索。该实践与探索既丰富了文科应用型转型内涵,又契合了新文科建设要求,对地方师范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科是"四新"战略的构成之一,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质量、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文章首先从国家整体发展需要出发论证了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意义;对新文科的内涵、目标、特征等进行了阐释和梳理;探讨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文科教育的新领域和新局面,探索培养新文科人才,布局和优化文科教育创新体系;最后,以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开设数字人文专业为例,研究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实施和推进策略,为开展新文科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北京大学等8所经济学类列入"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院校为研究对象,选取8所高校中经济学跨学科人才培养24项实践文本,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梳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从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以期助力新文科人...  相似文献   

4.
当下语境中的新文科具有"大文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等基本特点,是跨越了传统学科壁垒并能为解释和解决当前人类生活中重大问题提供新的思想源头、分析框架和逻辑路径的文科。本文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新文科建设的主要问题,认为现有学科分类体系难以适应知识创新的现实要求及未来趋势、基层学术组织形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有效实现新文科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对建设新文科发挥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不够等是阻碍新文科建设的瓶颈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把准文科发展的客观规律,重塑基层学术组织形态,完善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文科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与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等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举措。  相似文献   

5.
刘谦 《时代教育》2012,(21):154
本文通过师资队伍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教学效果的监控等几方面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旨在深刻认识文科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促进文科实验室及文科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迫切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这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亦是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新文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知识应用为导向,促进跨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组建新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制定适应新形势需求教学体系,建设“资金+平台+基地”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教—学—用—评”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国家、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管理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建设为地方本科高校文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以此对接行业企业、高校转型和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机制是以新文科思想为核心,以培养服务地方、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源优化、合作共赢、互助互补、需求对接等为手段的多主体协同、多环节联动、多平台呼应、多维度评价的人才培养机制,其实施路径主要有六点:开展行管人才调查,明确行业企业需求;强化产教融合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创新;搭建多维共建平台,实现产教双融互促;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主体合作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双向流动机制,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高职文科专业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围绕技能大赛带动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内涵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高职文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按照"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该文分析了当前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指向下的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策略,以期推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提升文科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的提出对中文学科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在对新文科发展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对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行探索,提出了新文科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举措,并对当下中文学科发展提出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时期,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县域教育在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事关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县域教育现代化重点聚焦立德树人、学生发展、文化传承和均衡发展等方面。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应以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建立县域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落实城乡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构建开放的乡村教育体系为推进方向,为新时代我国共同富裕提供县域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历史学专业作为主要文科之一,其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育自然成为各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新文科的提出背景、新文科新在何处、传统文科的不足,以及新文科人才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使历史学专业在新文科视域下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学科建设要结合区位优势及特色,平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注新时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突出中国视野和现实关照,建构中国特色英语学科话语体系,加强英语专业师范性色彩,实现主动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战略职能。新文科强调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地方外语院系需结合英语专业学科内外的双重属性及跨学科性质,建构双重跨学科、多重跨院校的多层次学科融合体系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人才政策,逐步完成新文科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健康成长,推进新文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变迁和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开启了更加深层次的革新,增加了新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这类指标,注重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学到知识、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该文以同济大学为例的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偏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这一老问题为个案,通过梳理40门文科必修课程以及与50位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的深度访谈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分析当前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调整的方向和目的。研究发现,当前的本科教学应当秉持教学相长的基本理念,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打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各种屏障,营造和建构"教学命运共同体",使高校课堂教学真正得到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以文科高等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详细分析文科高等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几个突出的问题,然后针对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和举措,旨在于进一步提高文科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一般的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专业课)轻文(文化课)"的倾向,在文化课学习中又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认为文科课程的学习和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联系不大,因而对语文课没有多大兴趣,应付了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提高职校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前职校语文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为了深入了解当今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探究现行的高职语文教学规律,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搜索法,谈话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从2007年初开始以学校2000多名高职学生及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着手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宋争辉 《教育研究》2012,(5):154-157
大学生专业与岗位技能对接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大学毕业生入职岗位技能培训前移,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掌握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得到拓展,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满意度提升。此模式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新渠道,完善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了大学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本文针对目前工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系统地研究如何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首先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工科教师的要求;其次讨论工科教师的引进聘任和在职培养;第三探讨兼职工科教师队伍的建设;第四研究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最后分别讨论工科教师队...  相似文献   

19.
结合新文科建设开展“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遵循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重新定位“财政学”课程的专业属性和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改革优化“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