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生命诚可贵     
PPT:《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师:请翻译这两句话,并说说看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些什么。生:(孔子家的)马棚失火焚毁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却不问马的情况怎样。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尊重人的生命而轻视财物。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细读,适当将语言和标点符号统一起来研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便可以通过师生、生生在文本细读中的探讨,提高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经典释文》)比较两段2013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题的选文,差别在于对标点符  相似文献   

4.
《(论语)选读》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仁者爱人》)  相似文献   

5.
唐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在发掘经义,考据篇章,探索微言奥义方面往往有所创获,这完全符合百家争鸣的旨趣。它把《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这一章的传统句读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一新的断句,引起了王若虚先生的非议,他在  相似文献   

6.
那天清晨     
那天清晨,学生学习《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学生反复诵读。"孔子家的马房着火了,他退朝回来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做了什么?""曰:‘伤人乎?’不问马。"学生很快说出意思:"孔子着急地问:‘有没有入受伤了?’没有问马的情况。""马房着火了,孔子急着关心的是——""人。""会是哪些人?""估计是那些仆人。""对,可能是那些照料马匹的马夫。孔子如此关心他们,你读懂了什么?""孔子很善良,有一颗仁爱之心。""很好!‘仁’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仁"字。还没转过身,忽闻一男生大声说:"孔子这样做不对。他不能光想着人啊!对马问也不问,怎么能说他仁爱呢?"连珠炮般一气说完,爽直率真,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7.
李德 《云南教育》2010,(10):1-1
《论语·乡党篇第十》第17章记述了短短的12个字: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个事迹如果放在今天,或许有人会认为没有记述的必要,因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放在孔子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养马人就是下人和奴隶,在世俗的眼光中,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与牛马区别不大。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明确地将人与马区别开来。这就是以人为本在传统文化中的肇端。  相似文献   

8.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1.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2.素闻之惶恐虑获谴以告封德彝日公勿忧俟皇后至必有恩诏3.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4.慧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相似文献   

9.
本刊2013年第7期,卷首黄吉鸿的《那天清晨》展示了“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的教学环节:当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后,黄老师引导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进而领会儒家的重要思想“,f-”。忽然,一位学生质疑孔子的做法:“他不能光想着人啊!对马问也不问,怎么能说他仁爱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0.
[场景]课堂上师生通译课文<〈论语〉十则>. [问题]一个学生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译为:"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相似文献   

11.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目:‘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相似文献   

12.
子曰:"网而时上之,不亦说乎? 有mail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聊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聊故而知新,可以为虾矣。" 子曰:"网而不聊则罔,聊而不down则殆。" 子曰:"速度喻于命,时间喻于钱。" 子贡问曰:"大虾何以谓之'虾' 也?"子曰:"敏而好网,不齿网费,是谓之'虾'。" 袁公问:"弟子孰为好网?"孔子  相似文献   

13.
<指南录后序>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之一,选入了苏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①.苏教版选入时,忠实于原文,保留了以往教材经常删去的一段.其中"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一句的标点笔者以为有误,查阅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②、<宋代文学作品选>③、<历代名篇选读>④、<宋文选>⑤、<历代文选·宋辽金文>⑥、<中国古代名篇鉴赏辞典>(宋金元卷)⑦、<唐宋散文导读>⑧、<唐宋散文精选>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金元卷)⑩等名家编著或高校教材,标点均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笔者以为这样标点更妥当,现不揣谫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札>,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15.
成语"呆若木鸡"源于<庄子>: 纪省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曰:"鸡已乎?"曰:"未也,方虚,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相似文献   

16.
公孙丑问曰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如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曾子"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受其启发,我开始引导、组织孩子们进行"每日三问".一问:今天,我努力了吗?二问:今天,我有收获吗?三问:今天,我快乐吗?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三问",是因为我一直都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样的一种人:一个能不断努力与超越的人;一个能创造自身生命价值的人;一个能享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18.
问: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这里"念错的歧韵"是不是以南方方言为本位了?  相似文献   

19.
古文今解     
[古文] 太宰①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日:"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好处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既然道不弘人,道为什么对人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要弘扬道德? 其实,当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时,孔子就毫不委婉地回答:"君子固穷."这不仅是在子路天真烂漫的额头上猛击一棒,也是对一般人理解的道德有效性的当头一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