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成为维护世界安全的新秩序。然而,1947年3月冷战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合作大厦。以美国和苏联各自为政的两大阵营时而合作,时而对抗,但对抗始终没有冲破合作的底线。可见。关于雅尔塔体系导致了冷战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冷战与雅尔塔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冷战的核心是对抗,雅尔塔体系的核心是合作,雅尔塔体系不是导致了冷战,而是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相反,雅尔塔体系崩溃以后,不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而且热战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3.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4.
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旋律是美苏全面的军事与政治对抗。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也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透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冷战对世界经济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已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各国的企业都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进入90年代,政治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对抗却越演越烈。美日对抗、美国和欧共体的磨擦,将经济竞争提到对抗的首位。发展经济要靠高新技术的发明,如何改革课程以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7.
冷战史从广义上来讲指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非武装、非流血形式的对抗、对立和斗争。狭义上的冷战则指二战结束后不久直到苏联东欧剧变前 ,美国和苏联及它们的盟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相互对峙和对抗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用以特指美苏之间或东西方之间那种除了战争手段以外的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切对抗行为和对峙状态。美苏之间的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阻滞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和交流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它在战后持续四十多年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8.
《总体战略计划》表明,英国不仅在1946年底确认苏联为主要的潜在敌人,而且在1947年夏确立了独立对抗苏联的"三个支柱"战略。但是,英国不具备全面实施该战略的经济实力,需要联合美国对抗苏联,这是英国倡议并推动建立"大西洋联盟"的主要原因。同时,英苏对抗为主逐渐扩大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因此,在冷战阵营形成过程中,英国经历了从独立对抗苏联到联合西方对抗东方的转变过程,并从独立对抗苏联的主角转变为西方对抗东方的配角。研究《总体战略计划》有利于从英国防务战略这一新视角揭示冷战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0.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积极地迎接未来。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是冷战结束后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人类交片创造了条件,也为全球性的经济体系的运作提供了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必以了前所未有程度,反映在国际政治上,就表现为避免对抗,加强对话和合作;经济全球化加上全球经济竞争,各国实力在竞争中此消彼和谋取世界霸权的企图,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因此,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德索赔政策是在东西方对抗逐步加剧,直至冷战爆发的特殊国际背景下制订、实施的,其索赔政策与冷战在欧洲的起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探讨上述两者的关系问题,可以揭示出冷战起源的复杂性,层次性,区域性特点,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性质与内涵、冷战的起源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朝鲜战争前(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前),存在美中苏三国,而远远没有存在美中苏大三角。中国仅仅是苏联的附庸。甚至,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中国。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就是美苏对抗,所以,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应该是支配整个这一时段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所依据的国际背景。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遗产在朝鲜问题上的反映,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中国被迫参战。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期间,美苏两极对抗与缓和决定着世界格局的演变方向。但是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大背景下,学者们认为还存在着美苏中三角关系-世界上最重要的大三角关系,因而它成成为国内外学者冷战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三角关系为研究冷战时期的美苏中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7.
二战中同盟国一方的苏美两国,战后不久就关系破裂,形成两极对立。究其冷战起源,两国经历了合作、摇摆和对抗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冷战的起源和发生,特别是苏联在其中的作用,这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经济这个新视角,特别是苏联的经济观念、经济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逻辑链条,产生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对战后美苏关系变化、冷战格局形成和展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说明冷战研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美苏双方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结果。事实上,通往冷战的每一步都有回转的机会和可能,但美苏走到最后一步还是掉入了冷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20.
冷战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近五十年的美苏冷战史在欧洲表现的确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而沉闷的、名副其实的冷战;而在亚洲,从朝鲜山地到越南丛林,冷战表观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即炮火连天的"热战",爆发了冷战期间仅有的两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什么原因导致冷战在欧亚两洲的表现如此的不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