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在当代大乘佛教造像中得到普遍认同,而大乘佛教经典中尚有白狮子、金狮子之言,却并无青狮子之说,更无"文殊骑青狮子"之界定。这一文化定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学界似乎忽略这一问题,常以"传说"带过,实为憾事。经研究,随着《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播,"文殊骑狮子"的造像在魏晋及初唐已成规矩,但并不对狮子的毛色作普遍肯定的交代,而"文殊骑青狮子"与南宋抗金英雄姚兴的爱马"青狮子"关系极大。这匹青骢马因忠勇而备受爱戴,南宋以降,在佛教已普遍世俗化的氛围中,人们也将其体色附会于文殊的坐骑,并以五行八卦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其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2.
地藏菩萨,梵名Ksitigarbna.在<地藏十轮轻>中载,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秘,犹如秘藏",故称"地藏".地,即住处之意;藏,即为藏之意.在<大方广十轮经>中又称为"伏藏",即埋藏在地中的宝藏之意.地藏菩萨在佛教中是和文殊师利、普贤、观音并排的四大菩萨之一,文殊显大智、普贤显大行、观音显大悲.  相似文献   

3.
云南鸡足山成为迦叶道场的由来侯冲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即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它们分别被认为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的道场。继四大名山之后的佛教名山,就是云南的鸡足山,因为该山被认为佛大弟子迦叶的道扬。四大名山出名较早,《佛祖...  相似文献   

4.
一西方哲学的善概念在理性的曙光展现之前,希腊人的生活受到神话的深刻影响。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中,曾经探讨"一行为之为善,乃因神喜欢它;或者,一行为自身为善,神依其本性必定喜欢它"①;这两种意见,前者属於神话思维,后者则进入哲学反省的领域。但是,如何判断"一行为自身为善",并无明确的答案。在苏格拉底之前,大致有两派意见。一是主张灵魂轮回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宗教戒律做为善行的判准,并以灵魂福祉做为善行的目的。二是主张原子论的德谟克利特,由於原子论是唯物的与无神的,所以善在於自我节制、与人无争、平静度日,多活一天算一天。到了辩士学派,就不谈善恶而只问利害了。②那么,苏格拉底的看法如何?他有三个论点:一,人在成年之前,最好依循城邦的法律,并信奉城  相似文献   

5.
丁涛 《华夏文化》2015,(1):61-62
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进士及第,成就显著。《清史列传》评价其"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他成就的取得,善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在《家书》中就读书问题所做的一些论述,入情入理,本文择其要者概述如下。一、读书要"明理作个好人"自隋朝科举取士以来,"读书—应试—做  相似文献   

6.
正公元1639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二年的二月十八日,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老先生长衫飘飘、步履矫健,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浪穹(今洱源)城。也许,在他大半生的游历时光中,浪穹之行是他最不能忘记的。在小城里稍事休整以后,他跨过石桥,泛舟于波光潋滟的茈碧湖上。1639年的茈碧湖,涵盖了小城以东、以北的大片水域,现在洱源县城腾飞路、温泉小区以及一大段繁华的新区,都属于原来茈碧湖的"势力范围",从现在的东门大桥  相似文献   

7.
观音菩萨,又作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取"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之意,乃四大菩萨之一,颇得民众崇敬供奉。因此,在传播佛教文化中,民间对观音的崇敬、追捧远在其他佛教神祗之上。而观音的造像从印度舶来后,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并开始逐步演化,其宗教形象也开始添入了中国元素。尤其至宋、元时期,其造像特色完全融汇于陶瓷工艺作品中,以至于宋元制瓷工艺,以近乎于"沉静雅素"的特征而遐名,在中国陶瓷史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文试以分析首都博物馆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观音造像作品为例,来阐释宋元青白瓷观音造像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 "快乐",在个体体验中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快感,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幸福感。在一般美学原理看来,快感是有待于升华的粗鄙"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幸福感的"快乐"一旦脱离了利与善的束缚和价值要求,它本身也便成为一种美感。在先秦诸思想家中,孟子较早注意到伦理与审美意义上的快乐。他追问了快乐的政治伦理根源;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分析获得快乐的现实根据;最后暗示了世俗快乐上升为审美境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因性恶论而备受争议。其实,他总结前人的人性论思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善恶观,其内容一方面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又抓住了人性弱点,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不可忽视。一、荀子善恶观形成的背景善与恶两个字起源很早,最初的善恶观念并不具有道德意义。西周时期,伦理思想逐渐发达,出现了"孝"与"德"的道德观念,并且形成了"孝"、"友"、"恭"、"信"、"惠"等一系列规范。善与恶成为评定是否遵守道德规范的一对概念。战  相似文献   

10.
外媒导读     
《世界文化》2014,(1):56-56,F0003
<正>"晚清碎影:汤姆森眼中的香港与华南(1868-1872)"展览在香港举办1862年,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37-1921)首次游历亚洲,并开办了一家专业照相馆。汤姆森深深地被当地文化所感染,并在1868至1872年间游历了广东、福建、北京以及华东和华北地区,然后南下长江流域,行程近8000公里。香港海事博物馆此次展出的作品除了他此行所拍摄的影像,还有许多早期在香港拍摄,之前从未展览过的作品。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2月。(编译自"香港海事博物馆"网站)  相似文献   

11.
草丛     
德国文艺复兴盛期的丢勒(AlbrecntDiirer)和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一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纽伦堡一个金饰手艺匠家庭,十五岁后在当地画家胡尔盖·莫特门下学习版画和插图,后多次游历国内各地,并两次游历意大利,在诸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欧洲绘画史上的记载,丢勒是以版画著称,他的木刻组画《启示录》中《四骑士》和铜版画《骑士·死亡和魔鬼》等为其代表作品。他除版画外也画油画和水彩。对于他在水彩方面的介绍虽然资料较少,但作为欧洲大陆早期水彩画的学者们,都把丢勒奉为欧洲第一位以…  相似文献   

12.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3,(3):109-111
在朋友圈,提到赵云,曾有人说他是一个"不会做人,只会写诗"的人。"不会做人"并无贬意,指的是他不太懂得当今社会做人的技巧。我想:这恐怕与他长期浸在诗歌里难以自拔也不想自拔,顾此失彼有关。不过,作为一个诗人,不懂得做人的技巧,并非一件坏事。在面具流行的今天,诗人和诗歌所缺失的,正是一颗与做人的技巧无缘的"诗心"。"诗心"即"童心"。翻开印度诗圣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他有一颗对真、善、美之神虔诚至极  相似文献   

13.
编后     
《中国文化》2010,(1):205-205
<正>本期刊发汤一介先生两篇文字,都是警世警策之语,关心吾中华文化之命运者不可不读。张立文先生的两篇,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新解之外,还有他为韩国版文集所写的序言。另一探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教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高更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艾克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和他在异国的游历在美术史上不乏记述。1903年他在南太平洋一岛屿上去世以后,有关这位艺术家坎坷一生的传记相继问世。这些传记记述了他如何被迫奔波于热带地区,如何舍弃了地位、家庭以及最终又如何...  相似文献   

15.
一   大理,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以较早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而蜚声于世.我国著名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大理流连的时间就长达半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之游结束了.清晨,我们用完早餐,结算了房钱,就驱车离开魁北克市,打道回"美".没想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如此雄奇!没想到魁北克如此迷人!没想到这次"异国的异国"之游又如此顺利--我心中正满意地回味着这几天的游历,儿子突然把车停了下来.仪表盘上黄灯一闪一闪的在揭示:车出故障了.他打开车盖,没看出究竟.机油不够了?一加油,再发动,干脆纹丝不动了.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迁居古巴哈瓦那以后,一位纽约富商慕名前往拜访。这位富商坚持要求海明威在他的日记本上签名留念。海明威知道这位来访者是依靠地产买卖发了大财的。他即刻用手杖在沙地上划出了一个签名,然  相似文献   

18.
正秦桧是南宋初年有名的权相,被元人编入《宋史·奸臣传》中。一直以来,学界关于秦桧的评价争论不止。特别是近些年,试图帮秦桧翻案的学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人给予秦桧"安宗社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板荡之后"的高度评价。一秦桧的一生饱经世故,不能单纯地用善与恶来评价。在笔者看来,最恰当的评价可用一个"奸"字来概括。这个"奸"不是指秦桧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或是奸细,而是说他骨子里带有的奸诈狡猾的个性和他不断从传统儒家道德  相似文献   

19.
蒲甘是金色的,浓而不艳,热烈又平静. 1930年,英国小说家毛姆在东南亚游历,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他来到了蒲甘,他在游记《客厅里的绅士》里记载了他眼中的蒲甘:晨雾中,它们隐约浮现,硕大、遥远而神秘,就像幻梦的模糊记忆…… 蒲甘位于缅甸中部,紧临缅甸第一大江伊洛瓦底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蒲甘城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古...  相似文献   

20.
正爱尔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西洋岛国,从古至今留下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有趣的是,在这些民间传说中,爱尔兰人往往都以一副醉醺醺的形象示人。而在真实的爱尔兰历史中,尤其是19世纪,爱尔兰社会的酗酒情况十分严重。1805年,来自英国的约翰·凯尔爵士在爱尔兰游历时,记录下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都柏林,过量饮用威士忌肯定吸引了我这个外地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