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角色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新生代乡村教师开始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却遭遇角色认知的困惑,表征为行走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身陷乡村却心寄城市的"异乡人"以及疏远乡村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帕特南的社会资本与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和深度的内在关联,是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其中,互惠规范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社会信任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关系网络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桥梁。基于此,建立"普遍互惠"规范、提升"单薄信任"水平以及拓宽"横向关系"网络,进而建构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不惑"的制度保障之路、内生动力之路以及现实效用之路。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克服法治乡村建设中系统化体系化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为了有效回应这些问题,实现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云南省景东县构建了“六八四”治理模式,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的有益探索。该模式的生成机理是制度构建需要适应乡村结构性变化、基层治权下沉的客观现实,注重治理资源的资源整合、多元治理主体法治价值观的融合;该模式的制度架构是围绕法治队伍建设、改进法治宣传方式、构建“梯级”式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以嵌入“法治动力超市”为激励平台,实现了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3.
聚合微观的社区空间内,社区教育旨在推动教育与社区的融合,使得教育赋能社区治理具备实践基础。遵循社会资本内涵逻辑,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有着“互为因果”的有序循环关系,即社区教育的主体增能、组织培育、要素融合等功能属性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合作、制度规范和扩大网络”破解“参与弱、主体不足和资源分散”社区治理困境。基层案例表明:基于“学”“育”和“联”模式实践,社区教育通过学习共同体、社会组织和资源聚焦等载体展现出教育的“柔性力量”,激活和创新社区治理的内容和途径。面向未来,社区建设通过强化学习共同体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和扩大资源供给等策略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运行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教育场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野调查,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网络”为分析框架,以福建省N市NY镇青年义务消防应急救援队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资本对农村社会激励机制与农村专业组织发展的影响。义务消防应急救援队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承载了个人与政府的信任,以规范的制度与融洽的组织内部环境,构成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组织基础。其具体的治理过程是将所积累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治理实践,辐射到整个农村范围,在治理过程中构建规范,从而赢得信任,并形成新的社会资本以致善治的效果。同时,社会组织应提升信任水平、鼓励村民参与、完善制度规范,促进有序发展、拓展社会网络,形成社会激励进而实现多元协同的社会组织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是乡村学校所享有的社会信任、所具有的互惠规范和所构建的关系网络,具有集体性、教育性和乡土性等特征。优质的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有助于凝聚先进的专业信念和公共精神,培育高度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善校长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学校良性社会资本的积聚,需要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需要深度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类主体互动,需要大力拓展乡村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6.
赖礼瑚 《福建教育》2023,(17):25-27
以领导方式转变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现代化。文章从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校长三个方面诠释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围绕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分析其在现实中面临的困难,进而提出对策:领导制度规范建设,营造党组织治理文化氛围;“做”与“学”双向促进,建立教学一线党支部;教师队伍多元融合,构建“双强型”党员梯队。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社区共同体的精神特质和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社区居民之间的普遍信任、互惠规范和紧密网络所积累形成的社会资本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也是社区治理的愿景指引和推进路径.要着力从孕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推动社区居民利益的社区化、培育社区非政府组织和构筑社区信任网络和规范等方面来推进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以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为例,边区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团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基本形成了党、政、社、群“一核三元”的治理主体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以党组织为主要领导力量实现对乡村基层组织进行“赋权”的过程,推动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满足了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激发了社会发展的生机活力,把边区建设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示范区。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延安时期边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不仅能更清楚地认识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契合当下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振兴问题的关注,对于新时代开展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具有借鉴性,兼具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凤冈县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创新提出“四直为民”,在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方式过程中,突出以党委核心领导、多元治理主体、社会协同共治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基层服务型建设。但从议事主体、模式构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来看,还应从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中,为更有效地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彰显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效用,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在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三治结合”的统一领导机制、学习教育宣传机制、主辅共治机制和协商协调机制等建设,积极增强乡村治理主体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目标。  相似文献   

12.
姜振华 《红领巾》2005,(4):30-33,58
社区治理的本质与社会资本的内涵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二者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关联.社区治理的发展暗含着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本作为基础,来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研究社区治理问题,要求我们引入新的分析视角和范畴,将作为民间参与网络和互惠信任关系的“社会资本“引进对社区治理的分析,着眼于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的乡村治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乡村文化惯习的多样性造就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也为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样本。 L村的民间香会活动以民间信仰为心理契约,建构起“会首制”为载体的关系网络和资源获取渠道,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在公共交往活动中社会资本得以加强和重构,并借助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实现基于社会记忆的传承演进,由此产生的社会动员能力对正式制度理性下的农村现代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的实质是以小规模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信任、合作、互惠等规范。社会资本存在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资本与作为经济制度的社会资本之分,后者由于内生于经济过程之中,因此对经济行动具有确定性的影响,但是只有与市场制度、企业规则相结合,这种内生性的社会资本才能在降低经济行动的成本的同时提高其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想乡村治理更有效,需妥善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党的领导与自治德治法治的关系;需正确看待时下乡村治理遭遇的现实问题:党组织弱化,治理碎片化、形式化、行政化、向上集权化等,需突出党建引领、重视人才回流、强化农民主体意识,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方位引领;促使小微权力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发挥内生性乡村治理作用,保障三治融合有序运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走好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育是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传导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面向乡村“善治”目标,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应面向乡村社会致力于优化人心、生产秩序和生成能力。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悬浮”状态,如机构上移、“农教互离”以及教师角色变化,严重限制了其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教育应选择“教治”融合、“校地”融合、“教产”融合与“四教”融合的路径,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领头雁”,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发展功能、教育引导功能、促进和谐功能、社会治理功能以及组织凝聚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既有助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又能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应有之义。为此,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聚焦制度本身、提高主体执规意识、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以及强化道德滋养积极寻找对策,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资源密集输入与村庄社会结构变迁的双重影响下,新时期基层治理逻辑产生深刻转型,呈现出以党组织为领导、以行政力量为核心的统合型治理转向。基于皖南宁村的田野调研发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统合型转向是村级组织行政化下主体统合、资源统合、任务统合的聚合结果。它重构了乡村治理秩序,在强调村干部平权化的同时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在弱化基层自治空间的行政化中生产出村庄的保护机制,进而塑造了乡村治理的弹性运作机制。因此,在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村干部的角色转变趋势下,基层统合型治理逻辑以多元化方式回应治理需求,反映了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系统转向。  相似文献   

20.
学校共同体是基于对教和学活动的共识而共享着价值观,且在共享价值观、愿景下以一种源自内心的激情而合作性地实现教育目标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信任、互惠、合作的关系网络和共享价值观是学校共同体的关键性特征。在人与人、人与行动规则的互动中生成的信任、规范、期望和义务、惩罚机制等社会资本,是一种镶嵌在关系网络、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对学校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整合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学校内、外部社会资本开发中生成共同体粘合剂,营造利于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支持性环境,成为学校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必要且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