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的结合律;2.会应用加法的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加法的另一定律--加法的结合律.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法。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等于“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发展数学的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合作交往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5页例1、例2。2.教学重点: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3.教学难点: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几分之…  相似文献   

3.
加法、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比较抽象,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活动一: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解释说明加法的含义。1.出示“+”“-”运算符号,让学生猜学习内容,揭示学习内容加法、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与编排结构本册加减计算教学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分成六小段,分别是:5以内的加减,有关0的加减,有关6、7的加减,有关8、9的加减,10的加减,加、减两步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则按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三段安排.在10以内的加减法编排上,人教版教材有别于苏教版,人教版仍然将10以内的认数与计算穿插编排,数的认识与加减教学同步进行,而苏教版则把1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教学分开安排,先学习认数、写数和大小比较,再利用“分”与“合”的思想探索加与减的含义、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种思路各有所长.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编排上二者基本一致,都是将数的认识与计算分开来教学.值得注意的是,20以内退位减法都安排在下册教材里.二、编写意图与教材特点1.重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1)例题从现实情境引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苏教版教材加法的第一道例题就向学生提供了一幅情境图:原来有3人浇花,又来了2人.依据这幅情境图,学生不难得出有5人浇花,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把3和2合起来,列出算式就是3 2=5.在此基础上,学生...  相似文献   

5.
同课异构活动中,有三位老师的上课内容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人教A版选修2-3§1.1).我们对他们引入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1教学过程引入1师:(教师给出一组计数问题)1、男生7名,女生5名,任选一人作代表,有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小学学习的基本的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加法的一般计算方法,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这些知识在以后学习中也经常用到,学生只有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为以后学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学目的。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内容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结合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和口算。(2)…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课本第二册第10页例1二、教学目标:1.认识加法算式各部份的名称。2.理解数位的含义。3.理解加法的含义。4。知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5.理解和掌握相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2~13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略)。2.谈话导入。师:上面我们进行了一些加法的口算练习。对于加法,我们前面只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加法。二、学习新知1.加法的意义和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示例1:有一列火车要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列车员叔叔要算出北京到济南的铁路有多长,请你们和列车员叔叔一块算好吗?(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教师画出线段图。(2)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计算。(3)为什么用加…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课本第三题和练习册 P1—P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2、会正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过程: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法。出示课题“进位加法练习课”一、指导做练习册上习题。第一层次:师:我们先练习看图列式计算。  相似文献   

10.
迷津导航     
1.教学“+几减9”应注意什么? “+几减9”是在学生较熟练掌握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算。由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此,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好铺垫练习。如:9+()=11,9+()=14,9+()=15等,为学习减法作好准备。(2)从直观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加、减法的关系。如先出示一幅苹果图,  相似文献   

11.
教育内容:练习册 P2、第2题 P3、第4题教学目标:在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背诵。运用游戏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师述:上二节课学习了进位加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上练习课。出示课题“进位加法练习课”一、归类:(一)9加几的进位加法。1.先出示 9+4= 问这道题等于几谁会算?出示 9+7= 谁会算? 出示:9+9 等于几?  相似文献   

12.
<正>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学"加法"时,通过创设情境,请3个同学上台表演一段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一册46页1——4例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记住相应的加法口诀。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4.初步渗透并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相似文献   

14.
二、在减法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如何使儿童全面地建立减法概念? 减法概念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把它当做一个与加法无关的、独立的概念产生的;一是从加法的逆运算中诱导出来的。课本上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来建立减法概念。我觉得:一开始就从加法中各数的相互关系中来引出减法法则,儿童在理解上一定有困难,容易把加数、和  相似文献   

15.
师:在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 生: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女生有多少人? 生:一共有多少人? 片段二:教学加法的结合律. 1.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师:我们来研究第三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生:可以先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是:(28+17)+23=68.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9的组成计算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减法。 2.学会一图四式并使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难点:看一幅图写4道算式。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复习准备 1.口算直接说得数:  相似文献   

17.
<正>一、学习目标(1)了解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概念,能判断两个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会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3)思维习惯的培养:在顺向思维受阻时,转而逆向思维.二、学习重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概念的理解以及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的掌握三、学习难点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区别和联系四、教学过程1.学生活动过程学生活动1观察下列案例,根据案例回答问题:案例1在掷一枚正六面体骰子的试验中,记事件"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3点"、"出现4点"、"出现5点"、"出现6点"分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 20以内进位加法和理解加减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两位数及多位数减法的基础,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学本单元时,应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突出重点,适当开放   1.突出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只是相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而言的,教材没有表示出“退位”的含义,也没有出现退位的标记,是在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算,即“做减法想加法”。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就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20.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这一节,教材的编排顺序是:例1归纳加法的意义和导出加法交换律,例2导出加法结合律,接下来例3运用两个定律进行简算,最后的12道练习题供学生运算实践。反思过去按照这个编排顺序组织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一学情,因而不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步骤,改变教学顺序,以探索合理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