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慕名前来的海外游客趋之若骛,因此,中国旅游资料的翻译事业也蒸蒸日上。当今翻译界的专家们提出了各种翻译理论,但是笔者认为,译者应该根据文献的特点对其进行翻译,就历史景点的翻译而言,以刘重德先生所提出的"信达切"翻译标准对其进行翻译。本文主要从省略和增补两种翻译方法入手,详细讨论了这一原则在历史景点翻译中的体现与运用。  相似文献   

2.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翻译经验的积累导致了翻译方式的变化。翻译方式是对翻译活动全局性、整体性的思考,是翻译范式的另一种表达。翻译方式有较稳定、易传承的特点,其变化影响着翻译活动。本文通过评鉴明末清初第一次科学翻译高潮翻译方式的特点,探究其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的勃兴促使翻译研究中文化意识的觉醒,开辟了除语言之外研究翻译的历史和文化视角。本文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谈起,回顾与介绍了译学研究的历史、翻译文化观的确立及其主要理论,并探讨了文化研究对于翻译研究的启发性意义,最后对翻译文化观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辨证思考,从而证明其为推动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翻译研究与女性自身在社会上都曾处于被动和消极地位,这种现状促使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女性主义以翻译为媒介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得以发表,逐步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也增强了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同时其也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促使翻译研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杰罗姆和贺拉斯翻译模式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践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杰罗姆和贺拉斯翻译模式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尽管此两种翻译模式均强调翻译的忠实性,且其忠实的对象各有不同,但其旨归却是一致的,即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成功、有效地完成交流,必须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翻译标准具有社会性,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理论,非固化、抽象的教条。影响严复和鲁迅翻译策略的社会因素,说明翻译标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构成翻译标准的核心。充分认识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我们正确制定翻译标准和公正评价译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冯岩松  段宁 《文教资料》2006,(25):54-55
翻译标准具有社会性,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理论,非固化、抽象的教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严复和鲁迅翻译策略的社会因素,说明翻译标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构成翻译标准的核心。充分认识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我们正确制定翻译标准和公正评价译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四十二章经》作为今存最早的佛经汉语译本,以往的对其研究主要是文献梳理和材料比对的分析和判断,没有能够真正从翻译各要素、翻译过程合作和作为两种语言文化初始接触的特殊历史语境去思考问题,因而产生了诸多不确定的模糊认识和推测,甚至由于后来的任意添加文字,导致否定其历史的存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四十二章经》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方式的追问,对于其文本形式、内容和两种最主要的不同版本的语篇分析比较,较为清晰地揭示了它的翻译译写特征,并由此梳理和勾勒出佛经汉译历史上最初一段从《四十二章经》到支谦《法句经序》所总结的以译写策略为主的译经发展轨迹。显明了《四十二章经》译文的历史经典性和不断历史经典化现象。这对于重新理解我国佛教史、佛教思想史、佛经翻译史,以及翻译理论体系演变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形成基本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当代翻译理论。本文对中国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展望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任何时期翻译活动的开展都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对翻译的目的、题材的选择以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诸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讨论了鸦片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期间中国翻译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总结分析了该时期翻译活动的历史务件和思想基础,论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没有中国特色翻译学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外互译实践与印欧语之间互译实践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特色翻译学是个必然的选择。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话语权,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过程就是争夺中国翻译话语权的过程。中国译论“失语”的原因是过去百年来的过度“西化”,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途径之一是跳出西方框架,回归中国语境,寻找中国话语。从“文质之争”到“信达雅”的提出,证明中国译学传统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文章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杨静 《海外英语》2011,(10):232-233
中医术语英译对中医西传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总结中医术语英译原则的基础上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探讨提出中医术语英译的制约条件等级排序。  相似文献   

15.
中医理论深奥晦涩,不易把握,其术语解释不一,翻译难度可想而知。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中医翻译作品均存在着译文逐词死译、晦涩难懂等现象。因此,如何准确地将中医理论介绍到国外,使国外学者能正确理解和接受.促进中医国际化是中医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将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引入中医术语英译中.以较好地解决形式对等和意义对等难以兼顾这一问题,从而增强译文的客观性、可读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从《红楼梦》及其两英译本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并进行分析。该研究从顺应论的角度对比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中医原理翻译方法,并对中医原理的翻译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只有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才能实现中医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奈达的"功能对等"和中国传统的"神化说"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和中国传统"神化说"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能为中国翻译理论家们所接受。中国的翻译理论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学习西方翻译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章盈  张汨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03-105,109
杜甫《登高》英译本通过适当的用词、长短音的运用和句式的排列尽量贴近原诗悲壮的意境,通过头韵尾韵的运用和句子长短的控制,以aabbccdd贯穿整诗,在形式和语篇幅度等方面都顺应了原文的简洁而不失韵味,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读诗环境以及社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达到了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影响比较大的文化转型。文化转型的强烈内需可以繁荣翻译事业,翻译活动的发展则会加速文化转型的进程。翻译的目的和任务都受到当时译语文化的内部需求的制约。文化发展引导着翻译的策略取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应该以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为目的,采取偏重异化的翻译方法。文化转型期中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对汉语和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