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在1937—1945年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秩序的较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以“共存共荣”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初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
2003年4月1日至4日,世界银行与韩国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第6届全球发展学习网络——东亚及太平洋区域会议。与会代表包括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世界银行学院GDLN项目的重要成员,以及中国、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东帝汶、澳大利亚、蒙古、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的GDLN成员。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各派代表赴韩国汉城参加了此次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美、苏、中、英等11个同盟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由美国全权统一办理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同时苏、英、中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家,也应派军队对日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中、荷、比、葡九国代表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根据帝国主义各国力量的新对比,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下拟就这次会议中帝国主义各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为争夺这一地区霸权所进行的明争暗斗,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5.
一战后,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体系建立的机制下维持了十多年的和平态势。但是,由于美国与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政策方面有着根本性的冲突,所以在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和平中也透露着种种冲突,这也为以后美日在太平洋上走向战争埋下了伏笔。本文拟就华盛顿体系建立到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这段时期的美日和平与冲突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邓兴普 《历史学习》2001,(11):10-11
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谋求建立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格局,实现独霸世界的目标。东亚是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美国认为,冷战时期它在亚洲的军事卷入帮助东亚维护了多年的相对稳定。冷战后,美、苏、中、日四国均势虽因苏联的解体而发生了变化,但美、中、俄、日仍然是东亚中的主要角色,新的形势下他们之间仍然维持一定的均势。  相似文献   

7.
任丽芳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2):41-43,53
日本在东亚的角色变化直接影响到东亚秩序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成为战败国,在外交上它转而奉行日美基轴政策。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了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强化日美同盟关系,日本角色的嬗变历程,必将对东亚地区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会议上,日、美两国从其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围绕双方主力舰的比例问题大做文章。最后达成的妥协——《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日、美两国的大平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直接导致了日美两国在战争初期阶段所处的不同境遇。“条约”对日本有利,仅从主力舰比例上得出的对美国有利的提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日美关系遵循着从特殊到普通、从追随到自主的方向转变,日本逐渐从美国改造的对象变成美国亚太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主要伙伴之一。从长期来看,日美之间由于实力的此消彼长,同盟关系将会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0.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希望收回对山东的主权,却由于日本的种种阴谋以及列强间的勾结与妥协而未能如愿,直到华盛顿会议山东问题才得以最终解决.从巴黎和会的悬而未决到华盛顿会议上山东主权的收回,美国在这一问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背信弃义出卖中国利益,与日本关系敌敌友友,进而主导华盛顿会议,这些都成为解决山东问题的微妙却又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日美同盟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美军事一体化的加强是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日本安全战略调整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日美同盟关系及日美对华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美国军事战略重心东移是促使美日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原因,这不但影响了其各自国家的内外政策,同时也影响着东亚地区局势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日美同盟的军事指向性为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美国对外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活动一直是由民间组织和个人发起并实施的,1938年国务院建立文化关系司,是美国政府致力于"文化外交"的开端。美国试图通过与其他国家及其人民之间观念、信息、艺术和文化的其他要素的交流来促进相互理解。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扶植中国以抵抗日本的攻势,减轻对美国本土的威胁,从而赢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美国国务院开始筹划实施专门针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在美、日、欧三边关系中,一直是美日、美欧较强,而日欧的联系较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池田政府采取了对欧接近政策。这既是局部调整对美政策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环境。池田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英国放弃对日援用关贸总协定第35条;同时,日本还加入了发源于欧洲的经合组织,资本主义世界日美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4.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5.
1905年至1920年之间,美日两国为争夺在华权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几番较量,美国均处于下风。美国的失败不是偶然的,这是近代以来美日在远东地区矛盾斗争、以及美国对日绥靖的必然结果,也与美国在远东外交上的孤立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在不妨碍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支持中国收回部分权利,如促使中日解决山东问题,在租借地等问题上的让步,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即通过《四国条约》替代英日同盟,利用美国制衡日本,来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巴黎和会上,美国为了实现其国联梦想,以"山东问题"为条件换取日本的支持,致使中美关系迅速滑坡。华盛顿会议上,为了压制日本独占中国,美国采取了援华抑日的政策,中美关系升温。国家利益是美国立场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也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是华盛顿会议前夕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外交团体。起初,代表们希望通过华会取消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的独立,但是列强和北京政府的表现让他们大失所望。众多代表逐渐认识到列强不会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华会的结果不过是将中国置于共同剥削的对象,而腐败的北京政府也不可能取得外交的胜利,只有改造内政,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些认识在当时舆论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促进了有利于国民革命的社会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里根时期美日贸易摩擦是美国整体对外贸易衰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美日角遥亚太地区经济霸主的表现;它影响了美固的自由贸易政策和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它对双方贸易发展都有好处;在解决摩擦的过程中美日形成了一种相互协调的合作机制,这对以后美日政府进行贸易谈判和磋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曾出现过蜜月期,其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发展动力是两国各自所需:美国应对苏联扩张并排挤英国需要伊朗的合作,而伊朗为了摆脱苏联的压制和提升国际地位也需要美国支持。为了取悦西方,伊朗政权进行了西化改革,这致使伊朗国内政治力量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最终导致19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人质危机的出现。美伊关系遂陷入敌对。80年代,伊朗实施革命输出政策,美国利用伊拉克遏制伊朗,两国关系继续恶化。90年代,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同时进行遏制,并制定了针对伊朗的新的制裁法案,尽管两国均时而不时地表达善意,但两国的利益冲突始终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