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899至1900年,在杭州谋生的林纾出版了首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魏易合作完成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并为?译林?杂志作序。这对林纾的翻译和人生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受益于杭州地区的同乡社交网络,林纾依靠?茶花女?的出版摆脱了困扰其多年的“言说困境”并获得巨大的士林声望。与此同时,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及“助译”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为了更好地言说己见,林纾关注的翻译对象渐由西方政史著作转向小说。在杭时期是林纾翻译的重要转折,也为其后来的人生路径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正>林纾是在完全不自觉的状况下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1897年,林纾的妻子刘琼姿病故。林纾中年丧偶,终日郁郁寡欢。其时,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字子仁,号晓斋主人)对他说,巴黎小说家都出自名手,其中仲马父子最为著名,茶花女马克格尼尔遗事尤为小仲马极笔。王子仁邀请林纾与他一道翻译《茶花女》,这样,“子可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不胜蹙额对坐耶?”于是由王子仁口译,林纾笔录,合译完成《巴黎茶花  相似文献   

3.
以林纾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专案,对比20世纪80年代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振孙译本和《茶花女》英文版,专门从词汇入手,说明旧派的林纾其实并不"旧",在林以古文笔调翻译的西方小说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了新时代的讯息。林纾在译文中使用甚至创造了"新名词",在计时方法上也表现了很强的时代感。不过这种欲新还旧的状态非林纾本人,而是时代赋予的,在那种更迭的时代里翻译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旧取舍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巴黎茶花女遗事》(或称《茶花女遗事》)是最早问世的林译西洋小说。此书出版后,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获得了众多的读者,引起了国人译介西洋文学的兴趣。不仅促使林纾走上了译书的道路,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小说妁繁荣。时人对它有过很高的评价,以为“自林琴南译法人小仲马所著哀情小说《茶花女遗事》以后,辟小说未有之蹊径,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译作中存在的大量讹误一直是众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林译小说中的多处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将从社会背景、林纾的口译者和赞助人三个方面分析林纾讹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林纾是中国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讹”,常受人指责。在分析和比较创造性叛逆和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相似文献   

7.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8.
林纾的“口译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纾的“口译”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其实他们也是“林译”作品的重要参与,王寿晶,魏易,陈家麟,普宗巩等精通西,并有着一定的学修养,与林纾合作默契,为林纾能翻译出这些多优秀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其他一些“无名英雄”,我们也要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当然,他们对林译作品的失误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不乏这样的人物:原本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大潮的弄潮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落伍又成了阻挡时代潮流前进的拦路虎。这些人物中,材纾可谓是一个典型。戊戌变法后,林纾首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近代翻译外国小说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林纾几乎每年都有十余种译著出版,译作总数达180余种。这个记录,恐怕直到今天还很少有人打破。他是当之无愧的译界泰斗。许多人,包括鲁迅、郭沫若等新文学作家在内,就是从林纾的译著中认识到西方小说,开始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的。然而,随着对“民国”的失望,他转向怀念“大清”,甘心以“布衣”之身,当“逊清遗老”。又在“五四”文学革命发动之际,大放厥词,反对白话,力图维持“古文”的地位,成为螳臂挡车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小说时报》是近代著名小说杂志,以刊载翻译小说为主是其主要特色,而短篇翻译小说又是重中之重。短篇翻译小说以其新颖的艺术形式,推动了中国小说的革新步伐.为传统型小说向现代型小说过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晚清是小说翻译的初创时期。由于译者缺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加上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使得当时的小说译文普遍存在着不忠实现象。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对译文的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把握晚清翻译小说的概貌,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胡杰  邹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8-110,113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虽然在后世受到了不少的指责和批评,但在当时的确是享有盛誉,备受青睐。很多年后林译小说有了更忠实,更完善的译本,但风行程度远远不及前者。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接受过程并不仅依赖于文字传达上的忠实与否,而很大程度上与译入文化语境有关。在晚清末年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评论家,译者本人,以及读者通过操纵译本,使其符合当时主流的诗学标准和意识形态,从而共同创造了林译小说风行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翻译,尤其是学翻译,是一项跨化交际活动,其复杂性、我性和模糊性是其它任何一门人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引起无休止的是是非非之争论也就不足为奇。传统翻译对“信”(忠实)的追求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已成为不攻自破的神话,所谓的“化境”也不过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林译小说中“删节原作”和“增补原作”的现象不止是翻译问题的一个特殊个案,它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直接指向化多元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史传孕育了中国古代小说,又阻碍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续书繁盛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从内容到形式对史传传统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由于续书作者既依傍于名著,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由依傍史实创作走向以想像和虚构为特征的现代小说创作、由群体型创作走向作家个体型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认识鲁迅     
论文针对多年来出现的贬低鲁迅的种种观点,从“知人论世”入手,列举了鲁迅生平的诸多文学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及学术著作与译述,详加分析;更从社会活动方面,细论鲁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贡献,提出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既实事求是地肯定鲁迅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指出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海岩的小说以其鲜活灵动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广大读。但海岩创作的真正出发点是向青春的纵深处打捞理想和爱情。在当前日益浮躁的创作氛围中,给坛吹进一股清新的“海风”。既使学走进大众,又使学持守理想,这就是海岩创作给予当代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说由小道向主流的地位升迁,得益于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植人。与此同时,一种潜在地受西方影响的文学“游戏说”消然产生。晚清文学游戏说,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小说家之“载道”功利,又有别于传统中国小说之消遣娱乐的具有现代美学意识的文学观,它产生于晚清一批与“科名”失之交臂,或有意无意间沦为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中。论文以《游戏世界》、《小说林》杂志及王国维、周氏兄弟为个案,对这个文学思潮的产生与状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9.
《申报》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该报在晚清小说的传播中独树一帜:在报纸上刊登小说征文,登载理论文章,大量登载小说出版广告;开辟小说专栏登载著、译小说或附送石印绘画小说;创办文学杂志登载小说;与其相关的书局大量出版各类小说。因此《申报》在晚清小说传播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性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