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年轻人问智者苏格拉底:“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悲哀是什么?”苏格拉底反问道:“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年轻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生命。”苏格拉底笑着说:“那么如果你看扁了别人的价值是种悲哀.而你轻视了自已的生命就是最大的悲哀了。”  相似文献   

2.
瞬间     
《海外英语》2013,(9):62-62
瞬间,我们的距离近了。 去一个学校参加一个小小的展会.推广我的中国志愿者和住家项目,听到左边摊位的那个年轻人跟来访的人也说起中国旅游的事,我就好奇地看了一下,他是个美国人。我又看看右边的摊位,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很安静地坐在那里。我走上前问她:“你这个是什么?”她说:“是一个暑假的leadership夏令营,很好玩的。”我说:“你参加过吗?”她回答:“是的。”  相似文献   

3.
黄小平 《成才之路》2011,(14):97-I0014
一个年轻人学做生意.见别人做什么赚钱.自己也就跟着做什么.结果,只看到别人赚钱.而白己却没有赚到钱.甚至还做了很多赔本的买卖。年轻人去请教一位成功的商人.问怎样才能在生意场上闯出一条道来.商人问年轻人.“道”字是怎么写的?不就是一个”首”再加一个“走”字底么.年轻人说。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一些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和朋友问: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离我们有多远?这的确是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哲学”并不陌生,似乎无论什么人对“哲学”都有所“了解”或“领悟”。但非专业人士的这种“了解”至少是多存“误解”。  相似文献   

5.
谐趣网文     
不吐槽 就捣蛋 万圣节,西方国家传统节日。万圣节的习俗是“不请吃就捣乱”,于是,孩子们提着南瓜灯挨家讨糖吃。中国人过万圣节.更多的是在微博上“捣乱”.  相似文献   

6.
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时间内,中国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和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侵略中国这两件事,更是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这种野蛮的军事侵略相对来说容易让国人觉醒……而“文化侵略”却是没有“炮火硝烟的战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很容易让人接受,甚至麻醉了为数不少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是民族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不是作者危言耸听。请看“文化侵略”的现象与事实:  相似文献   

7.
《生活教育》2011,(7):93-94
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了心找美国人当室友。 “不”的意思就是“不" 第一个美国室友也是个在读博士。不过她搬家的第一天,就和我遭遇了文化碰撞。看着她搬家进来,我感觉既戏剧化又娱乐。原因是她的家私里面,居家过日子该有的东西几乎什么都没有,  相似文献   

8.
球迷儿子     
刘松 《陕西教育》2005,(2):30-30
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突然问我:“爸爸.你爱不爱足球.什么时候知道世界杯的?了解哪些球星?”我不爱足球,但1982年就知道有世界杯.至于球星说不上几个,我不经意地说道:“你问这些干什么?”儿子笑而不答。这一问.倒使我发现了“新大陆”,儿子开始迷球了,正在寻找知音,  相似文献   

9.
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工作。中国朋友给他接风,席间一个人对大家说:“不好意思,方便一下。”朋友给美国人解释说:“方便”就是去洗手间。美国人点点头记住了。过了几天,美国人参加一个酒会,一个人在碰杯的时候说:“希望方便的时候去美国看看”。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在“方便”的时候去美国呢?但始终忍住没问……又过了几天,一个美女主播要采访美国人,打电话预约,问美国人,能不能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去采访他,美国人忍不住问到:为什么要在你“方便”的时候采访我?美女主播马上说:那就在你“方便”的时候好了,美国人当即晕倒,第二天买了机票立马回国了。  相似文献   

10.
唐厚梅 《留学生》2010,(8):48-48
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了心找美国人当室友。  相似文献   

11.
刘春生 《高中生》2011,(8):63-63
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了。他想看一下时间.发现自己没带表。此时,他恰好看到前面有两个小女孩在玩耍,于是他决定过去打听一下。但是,这两个小女孩有一个毛病:姐姐上午说真话.下午就说假话,妹妹与姐姐恰好相反。他走近她俩问:“你们谁是姐姐?”胖的说:“我是。”瘦的也说:“我是。”他又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胖的说:“上午。”  相似文献   

12.
不懂就问     
妈妈:“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什么地方不懂就应该问老师.”孩子:“我问过了,可老师不肯说呀.”妈妈:“什么时候?”孩子:“就在昨天考试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初雨 《家庭教育》2005,(8B):46-46
一发.儿子伟伟问我:“妈妈,人为什么结婚?”我认为4岁的孩子还没必要了解这些.便敷衍道:“你还小.跟你说了也不懂。”但没想到伟伟却来了劲,非耍我说出个所以然。我想了想.便胡乱应付了两句:“因为两个人有了爱情.所以就结婚了。”伟伟听后点点脑袋,嘴里不停念叨:“哦,原来有了爱情就可以结婚.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相似文献   

14.
隐逸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个渴望却义难以追求的梦。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想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放弃“人世”.想在“庙堂”之上建立一番大作为: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独特的理想——“出世”,喜欢在山水田园之中自娱自乐。  相似文献   

15.
綦妙儿 《辅导员》2013,(17):13-13
一位年轻人因事业无成而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遇见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这些沙子吗?”年轻人摇摇头。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到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点点头,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只有成为珍珠才会被人承认和尊重。  相似文献   

16.
忠告的价值     
一个年轻人问一位老者: “先生,世界上什么最有价值?” “忠告。” “那么,什么最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个总在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高僧。高僧取出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装满水的瓶子,问年轻人:“水是什么形状的?”年轻人困惑地说:“水是没有形状的啊!”高僧道:“水看似没有形状,实则是随遇而安。它时刻变化的形状就是最好的证明。”年轻人恍然大悟,满意而去。  相似文献   

18.
常有人问:“不容易与人相处是否由于修养不够所致?看这方面的书有没有用处?我们要随俗一点吗?” 其实,不容易和人相处算不了什么大问题,尤其是年轻人,正是极容易流露个性的时候。而且也只有随处流露自己的个性,不肯曲意随和的年轻人是正常可爱的年轻人。我一向喜欢年轻人  相似文献   

19.
C、中国大成德育整体化中更突显个体化特色的多落点教育原则——德育要进行整体化目标的培养.更要重视个体化目标可行性的多元教育:教育什么时候也不能搞机械化生产“一刀切”的单一目标教学。因为人的多元特征随着人的成长,随着接受多元的教育,人的“性相近、习相远”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今天讲的题目比较大 ,叫《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为什么讲这么大的题目 ?因为我和朋友们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 ,2 1世纪第一年已经快结束了 ,在这个时候 ,我们想得最多的是过去这一百年。过去的一百年 ,对中国来讲确实是苦难深重的一百年 ,也是我们奋斗不息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以前 ,我们中国无论如何还维持着一个老大帝国的地位。那时的中国人不管是懵懵懂懂的 ,还是比较明智的 ,都觉得我们是一个真正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中心 ,别人围绕着我们。只是在过去这一百年里 ,才知道地球是圆的 ,不知道谁是中心。起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